常山月旦:董建華政府的情操 - 古德明

常山月旦:董建華政府的情操 - 古德明

古德明

香港財政司長梁錦松公布提高汽車首次登記稅前夕,私下先買車避稅,不料給《蘋果日報》揭發了。他自辯說:「買車時,還未考慮加稅。」但這謊話馬上被戮穿了。他又說:「少付了的五萬元買車費用,我會加倍捐給慈善機構。」結果這謊話也被戮穿了。他少付了二十萬元,不是五萬。
於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去信向他「作出正式批評」,力言「你這樣做是高尚情操的表現……你毋須請辭」。梁錦松向公眾道歉,也力言買車未有避嫌是因為「公私太過分明」。港英殖民時代,香港政壇從來沒有這樣指着鹿說「馬也」的故事;最近六年來,這故事卻不斷演出,一次比一次無所顧忌。有了梁錦松式公私分明,「以權謀私」四字從此就可廢了。
南北朝時,臨海郡太守江秉之居官清廉,「妻子常飢寒」。有人勸他營田以補生計,他正色說:「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去官時,他連在任期間定做的書桌都留給庫房。這今天叫做公私不分(《宋書.良吏傳》)。

北宋初年,太宗皇帝一些親信、貴戚派人到秦、隴間賤買竹木運回京師,「所過關渡,矯稱制免算(假皇帝名義免稅)」。竹木運到京師,就在官市上賣出,獲利以倍計。後來,這門生意給揭發了,「帝怒」,涉事者一一貶官罰俸(《宋史.王仁贍傳》)。生在今天,這些走私漏稅墨吏的「高尚情操」一定獲得嘉許。
董建華強調梁錦松放棄千萬元年薪轉任公職,官遷問責之後又把所加薪酬捐贈慈善機構,證明不貪錢財。他大概以為沒有人懂得「小可喻大」的道理。避稅二十萬固然是小事,大事卻是不言可喻的。千萬元年薪對梁錦松來說是太少了,公職俸給當然更不在他眼內。
國際監察組織年年都批評中國大陸官場包庇貪污,但中共前任財政部長項懷誠談到梁錦松,會說「我沒有那麼多錢,不會加稅前買車」;現任財政部長金人慶談到梁錦松,也說「財長要注意職業道德」。和大陸官場相比,董建華政府是後來居上了。
然則他們最好火速通過二十三條法案。引用二十三條查封「泄漏政府機密」的傳媒,以後就不會再有程介南、梁錦松之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