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收入勢大減

港交所收入勢大減

雖然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指出,上市監管權轉移不會影響港交所(388)的盈利,但全面收緊監管尺度,可能令新上市公司數目及炒賣活動變成「水清無魚」,最終導致港交所業績下跌。
不過,專家小組主席甘雅隆指出,交易所的監管責任既然減少,員工支出也可降低,他與小組成員祈炳達均認為,港交所既屬商業機構,政府就不能對其利潤作出保證,而且即使上市局批准某公司上市,但港交所仍有最終決定權,其情況就像俱樂部的會員申請入會一樣。

變回俱樂部模式
不過,諷刺的是兩年多前,港府要求聯交所及期交所合併及重組,就是因為不滿他們的經營方式像俱樂部,如今卻要他們打回原形!祈炳達認為,水清未必無魚,也不同意金融從業員因今次改革而失業,他說,海港乾淨了,可能吸引更多大魚回來。
為保持香港金融中心競爭力,專家小組建議,短期內上市局及港交所的總收費,不應超過現時港交所收取的上市費用,至於具體各自分開收,抑或集中收取後按監管責任分帳,則要兩家監管機構商議後才決定。
另外,小組指出,證監會上市局編制約達115人,因雙重存檔制聘請的15名職員可任核心人員,其餘人手可盡量聘請港交所上市科職員,聘用條件整體上應盡可能不低於港交所的聘用條件。不過,小組已估計未必全部上市科人員可以或願意過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