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生意淡薄 何妨一博

國際視野:生意淡薄 何妨一博

全美排名第2、3、4位置(最大是美林)的3大投資銀行及證券行分別公布第1財政季度業績,大摩、高盛和雷曼兄弟所錄得淨收入(netincome)分別比第4季增加24%、26%和61%不等,如此市道有這樣驕人的成績,實屬難能可貴。
不過投資者可不要單看表面數字而高興得太早,若細加分析,3大行之收入大部份來自定息收入(fixedincome,即債券)和商品交易業務,上述業務為集團淨收益帶來之貢獻分別為37%(大摩)、45%(高盛)和52%(雷曼兄弟),假如不是債券銷售和商品交易行情活躍,抵銷股市成交淡靜和併購(M&A)活動幾乎銷聲匿迹之影響,相信盈利可能錄得倒退。

證券行自行炒賣
然而債券銷售和商品交易所收取的費用和佣金,是否足以支付數以萬計員工之薪金和報酬(約佔總收入的50%)?在股市市道持續疲弱,新股上市數目減少,從而影響包銷和信貸業務(還未計自己炒埋一份之收入),加上大型併購活動不再的惡劣情況下,如果不動動腦筋增加收入,光靠債市和商品市場活動相對微薄的收入,可不容易維持生計,所以各大行都設有所謂「專項交易」(proprietarytrading)部門,簡單點說便是利用本身資金作短線炒賣(speculation)債券、商品及期貨、外滙之類,從中獲利,並非如對沖基金(hedgefund)般,利用OPM(otherpeople'smoney,即人家的錢)買賣賺錢分紅。可能有人會問,這些大行是否「士急馬行田」或「生意淡薄,不如賭博」,才出此一招?如此一來,豈不是不務正業,因為炒賣並非賺「梗」者?
請稍安毋躁,美國前10名好漢(金融集團)在trading方面堪稱富有心得兼線路縱橫,而在大行treasury(司庫)或proprietarytrading部門「揸鑊鏟」之士皆非等閒之輩,放心好了!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