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迅速進入地面戰階段,顯示美英聯軍對掌握制空權及地面優勢深具信心,故此無需要長時間空襲以削弱伊軍的抵抗及反擊力量。當然,迅速進兵亦可減低伊軍摧毀南部油田及在法奧半島放油入海灣造成生態災難的機會。
聯軍的首要目標是減低己方傷亡,以免受更大國內壓力(尤其英國),而另一目標是盡量減低伊拉克平民及軍人的傷亡,若傷亡太重,對美國有兩大不利。第一,美國在國際社會間的形象會更差,第二,每多一名死者,便等於多一個仇恨,炸毀太多設施,亦增加戰後重建的難度。
在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中,美國在作出不推翻侯賽因的決定後,採取盡量殲滅伊軍主力的戰略(甚至在停火後亦圍殲共和國衞隊漢姆拉比師)。但今次戰爭的目的是建立親西方政權,沒必要大舉殺傷。
在伊拉克南部的平坦地形,聯軍火力及機動力佔優,加上穩獲制空權,伊軍只靠挖壕固守,根本無法抵禦聯軍攻勢。加上美軍精於打擊敵軍指揮部,伊軍前線單位指揮官定必陷入無令可循的困境,令投降動機大增。
現時伊軍營一級及團一級的中級指揮官,甚多是上次戰爭幸存的初級軍官,經歷過聯軍的戰力,下令部屬投降的機會較大。另一個對投降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補給是否充足,但外間甚難掌握情況,故此未可斷言大部份伊軍部隊都會不戰而降。
對侯賽因來說,打巷戰而令聯軍及平民蒙受較大傷亡,已是迫使聯軍停戰的唯一指望,在伊軍放棄外圍的戰略下,聯軍兵臨巴格達城下指日可待。
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