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教育統籌局發表視學報告,除了嚴批幼稚園譁眾取寵外,數字顯示更大的問題出在小學身上。
「課程」被評為良好的只有13%,尚可的75%,欠佳的12%;「教學」良好的23%,尚可的75%,欠佳的2%;「學生學習」優異的2%,良好的24%,尚可的74%;「學習評估」良好的17%,尚可的70%,欠佳的13%。
上述數字顯示小學的表現令人憂慮。被評為「尚可」等級,其實是不合格或勉強攀援合格邊緣,四個評估範疇列「尚可」的竟高達75%、75%、74%、70%,在一連串枯燥數字後面,從事小學的教育工作者,真要仔細思量。
年來課程改革,加上學校為本的意念,學校有很大的自由度處理課程,表現如此差勁,大出筆者意料。是不是我們的領導層不知道課程要隨時代、隨教育理念改變?是不是教師們仍戀棧落伍的殘羹?
「教學」的評分令人失望,教學表現基於三大因素:學養、敬業、技巧。論學養,平均應比以前高,因為小學有學位的教師已逾40%,正在修讀學位的為數也不少;敬業精神是很個人的,但社會經濟衰退,惟教師職位最安穩,照理不會影響敬業精神;論技巧,隨着教育學院教師學歷的提高,教育的技巧應該有進無退。良好條件下,何以不進反退?
評估不純是考試,考試不是評估的全部,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對評估方法與價值一向輕忽,精確而全面的評估結果,正是教與學的根據,是課程編寫的主要核心。
筆者與一些小學教育前線老師和校長深入探討視學報告令人失望的原因,他們異囗同聲說學校活動太多。政府鼓勵學校多元化並非錯事,可是一般學校為多元而多元,不理會教師及學生的消化力,於是教師力盡,學生筋疲,失的多,得的少。校舍內掛得密麻麻的宣傳布條,恍如百貨公司的減價市招,自我吹噓之餘,充滿浮誇風氣,其譁眾取寵心態,令人歎息。校長們並非全部願意跟風作無聊的比拼,但風氣如此,不隨波逐流易被淘汰,於是各出「花招」,浮誇下去。
但願學校有勇氣「反璞歸真」,在浮誇的泥濘中盪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