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人:我都好淒涼 我都想人幫<br>老婦賣慈善曲奇嘗冷暖

途人:我都好淒涼 我都想人幫
老婦賣慈善曲奇嘗冷暖

港人近年面對經濟重擔和倒行逆施的政府政策,被壓得筋疲力竭,心底裏原有的仁慈和關愛,一點一滴被擠乾擠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說這是病,病徵是對人漠不關心、欠缺愛心、缺乏尊重、盲目而短視、忽視弱勢、剝削和不公義。
本報將一連數天向讀者揭示種種病例,故事主人翁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旁經過,問題是:你是否願意拿出愛心、開出藥方,還是容許歧視繼續存在? 記者:陳廣慧、徐岱靈

在星期天人流如鯽的沙田新城市廣場,一位坐在摺椅上的老婆婆,口中喃喃地說出她的希望。「幫吓阿婆啦!買盒餅幫吓老人家啦!」奈何她的努力,九成都白費掉,大部份途人都染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所指的「都市病」──漠不關心。

訴說自己身世
八十九歲的黎柳莊婆婆,十多年來住在伸手助人協會轄下的老人院,每年協會搞慈善曲奇籌款,她一定出席,不管自己要用柺杖攙扶走路。相對餐無溫飽的老人家,黎婆婆自言算是幸運的一個,她輕聲說:「我求阿公嘅食,求阿公嘅住,𠵱家有機會幫咪幫囉。」
面對陌生的記者,黎婆婆很快就把話題轉到她的身世:四歲喪母、父親如何如何、一家生活怎樣怎樣,大部份長者都希望有人聆聽他們的故事,奈何後生一輩終日營營役役,根本難有閒情深究,加上經濟不景,即使婆婆在廣場正中心鋪上鮮紅地氈的位置坐着,一百個途人當中,九十九個定必看到她,但九十八個會繞路而行、快步走過、側身歪臉或是向婆婆說:「我都好淒涼,我都想人幫!」
黎婆婆對經常強調「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政府,執意削減綜援金,她也只是無奈的說句:「我求阿公嘅食,我冇得再希望咁多嘢。」
在紅地氈的另一端,矮小的趙秀琼婆婆已經七十八歲,但仍然挺着腰板站在人潮中賣曲奇。她說曾有路人跟她說:「我都冇嘢做,不如你俾啲(錢)我」。
對於公務員分兩次減薪,但老人綜援即使押後減也是一刀切,趙婆婆竟體諒地說:「人哋(公務員)要做嘢吖嘛,我哋唔使。」

募捐難見成效
反而伸手助人協會葵盛西護老院院長梁志強慨歎,政府對機構撥款減少,令機構紛紛到街頭募捐,但「做善事也要因應搵錢嘅能力,以前一個月賺幾萬蚊,𠵱家得番幾千蚊,做善事嘅能力低咗,香港人重點會有好熱嘅心呢?」
香港有病系列: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