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百科:再談《應收帳保理業務》

金融小百科:再談《應收帳保理業務》

與海外買家進行貿易,其中一個風險就是海外買家有沒有能力履行合約。一般貿易程序,就是海外買家落了單後,香港的廠家便開始生產、包裝完成品,以至最後由香港出口,把貨物交到海外買家手中。
如果是經海運把貨物出口,所需的時間可能數以月計。因為產品已經製成,而生產商又支付了大量金錢予原材料供應商,工人薪金、廠房的租金等,如果再要等下去、便會缺乏流動現金,影響公司的運作。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要海外買家提交信用狀,然後才把貨物出口。假設信用狀尚未到期,生產商大可把信用狀賣給銀行,提早套現,以降低對資金需求的壓力。
但在現今的年代,信用狀的使用率逐漸下降,因為全球一體化,企業與客戶之間的往來愈來愈頻密,彼此認識加深了。因此國際貿易由以往的信用狀,開始轉往開放帳戶貿易。特別是一些美國大型企業,它們擁有龐大的議價能力,可以拒絕發出信用狀,以減低開支,並把風險轉嫁給對手。
有見及此,銀行的應收帳保理服務便應運而生。如果美國的買家因財務問題而未能付款,香港的出口商可向提供應收帳保理服務的銀行收回款項,把買賣風險轉嫁予銀行。
通常銀行會收取定單總額的某個百分比,例如0.75%至1.25%作為服務費,主要視乎買家的信貸紀錄而定。如果要預先提取現金,銀行便會收取借貸息率,即在最優惠利率加上一個風險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