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董建華給了梁錦松一個「批評」,很有親切感。
我從小不聽話,在上海讀書的時候,經常給老師「批評」。讀小學的時候,上課做小動作,老師批評。跟同學講話,老師批評。字寫得不端正,老師批評。
到了中學,跟男同學打架,老師批評。約女同學看電影(那時大陸禁止中學生拍拖),老師批評。不肯舉報同學,老師批評。
我在批評中成長,對「批評」這個字眼有全面的了解,知道「批評」也分輕重。首先,要看批評者的臉色,臉色和藹的批評,可以當作耳邊風;臉色沉重的批評,稍當一回事;臉色鐵青的批評,需要正視一下。
批評也分等級,排列為「批評」、「嚴肅批評」、「嚴重批評」、「狠狠批評」、「嚴厲批評」。在此之後,才輪到「警告」、「嚴重警告」。然後再到「記小過」、「記大過」、「嚴重處分」,大致可分十級。
董先生在處理梁錦松稅前買車的文件中,說自己有兩個選擇,一是屬第一級的「批評」,一是屬第十級的「嚴重處分」——炒魷魚。結果,他慈眉善目地選了第一級的「批評」。
董先生是「番書仔」,對中文的運用,比我們這些土包子差遠了,他分不清「批評」在中文裏的行情。所以,看他煞有介事地「我決定給你一個批評」,好像已經是天大的事情,便覺得他特別可愛,起碼比我從前的老師可愛,也比我從前的上司好騙。甚麼時候能跟他打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