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剩下的爛攤子

朱鎔基剩下的爛攤子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朱鎔基年代隨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召開,溫家寶當選了新的總理而結束。朱鎔基任總理期間,對中國經濟採取決斷的改革措施,對中國的未來和老百姓的生活產生莫大影響。其中,中國入世對三農問題(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影響始終是爭議性最大的問題。雖然朱鎔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大談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成績;但國內對三農問題的爭論也許可作為讀者評價朱鎔基政績的參考。
在報告中,朱鎔基強調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從傳統自給自足的農業向出口導向轉變,來回應農業的結構問題和入世的挑戰。可是,對於大多數依靠農業維生的人民來說,在沒有充份考慮農業、農民和農村的承受能力下,朱鎔基在入世的條件上作出了大幅讓步,對八億農民的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衝擊。同時,朱鎔基的報告點出農業結構調整的幾個問題:堅持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尊重農民意願等,完全反映出在既定的全球化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對農民的不利和傷害。

在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爭相發展出口農業,形成惡性競爭。農民的傳統糧食生產又被美國傾銷的糧食所淘汰。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要在新興產業賺的錢根本賺不到,傳統的農業又破產,本身的生活成了大問題。朱鎔基好像沒有理會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出口農業的嚴峻挑戰,而專斷的採取了這個發展策略。中國的農民在專制統治下,不但沒有對入世條件的議論機會,甚至被剝奪了入世的知情權。

嚴重侵害農民利益
在地方政府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計劃時,正如朱鎔基的報告所說,地方官僚不顧地方條件和市場,盲目調整,採取行政命令,強迫農民參加種養殖計劃,或強迫與政府支持的農業企業簽訂不平等的收購合同。在這樣的全球化和專制政治的局限下,農業結構調整嚴重侵害了中國農民的利益。

報告又讚揚了糧棉流通體制的深化改革,保護價的措施對農民的保障。可是,在世貿開放入口的要求下,糧棉正在面對嚴峻的挑戰,主要糧食產區告急。中央政府的保護價收購因為要求地方政府承擔財政責任,而大部份地方政府往往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落實措施,可以落實的補貼往往補貼了糧食企業而無法保護農民。面對入世的巨大衝擊,糧棉流通體制的改革看來更是推卸政府的責任,把農民推向直接的市場衝擊。
農村稅費改革和減輕農民負擔是朱鎔基任內的重要措施,報告亦指出試點地區的農民負擔平均減輕百分之三十。但是,國內不少研究提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效。在中央剝奪地方稅源,增加地方政府財政責任,地方政府自負盈虧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往往表面上減少稅費,卻暗地裏以其他名目增加收費,或取消應提供的服務。農民的付出實際上因減得加。
在朱鎔基和領導精英的發展藍圖中,傳統農業必然消亡,所以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採納城鎮化戰略,大力發展小城鎮。這種發展政策進一步漠視廣大農村的發展需要,把更多的資金投放在城鎮的發展上,激化城鄉的不平衡發展。現在,不少小城鎮的擴張佔用了大量耕地和資金。農村消費低迷和缺乏投資動機,大量小城鎮成了空殼化城鎮。大批房地產積壓,大量投資成為呆壞帳,成為地方政府的債務。
朱鎔基這些三農政策的後遺症,終將隨着入世衝擊的深化而進一步尖銳起來。只有希望溫家寶這個新總理在收拾朱鎔基留下的殘局時,可以廣開言路,開放農民的發言和組織權力,讓農民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