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總幹事
陳錦雲
經濟持續不景,今年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寒冬。大學就業中心資料顯示,今年將有二萬名畢業生,但空缺只得一萬份。而政府亦於四月起停止聘請人員。香港經濟又遇中東戰雲密布,依然不知何時能從不景迷霧中擺脫,企業不是裁員就是凍結人手,沒有工作經驗的「新鮮人」就業形勢嚴峻。
根據浸大最新的畢業生薪酬調查顯示,該校二○○二年畢業生的平均薪酬為九千四百六十八港元,比去年減少一千元,最低者更只有四千月薪。政府為了減低大學生失業率,推出二千六百萬元的見習就業培訓計劃,資助聘請大學生的顧主,名額二千個,為期六個月。對此我們原則上表示歡迎,相信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在職訓練,及增加就業率。然而,由於培訓期內畢業生的工資是由僱主和政府一起支付,培訓期後政府資助結束,如何確保僱主會填補這部份薪金並繼續聘用該畢業生呢?如果僱主在培訓期結束後解僱該學生又如何呢?政府有何措施防止這些「貪便宜」的僱主濫用該計劃?這些都是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政府亦應把眼光拉闊一些。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企業必爭的市場,包括本港公司,北上就業成為另一個選擇。我們認為大學生畢業應該把尋找工作的「地盤」拉闊至內地。故此,政府亦應資助畢業同學到內地進行見習工作,推動他們認識和掌握內地就業市場。以「學協」的經驗說明,大學生渴望能得到這方面的經驗(去年「學協」的內地實習吸引了近四百人爭奪五十個名額,並有近九成同學在調查中表示想北上實習。)香港企業有不少業務都關係到中國市場,或有辦事處設在內地,這些有內地企業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一定更能勝任相關的工作。
筆者認為,對每年二萬名畢業生來說,二千個名額顯然太少。在高等教育開支中,教職員薪酬佔去極大份量,我們要求大學應該把教職員薪酬脫鈎後節省的資金,撥出一部份資助更多畢業生乃至二年級的同學參加暑假實習,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度過失業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