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梁錦松在二○○一年五月接替曾蔭權成為財政司司長後,到明年初,特區政府將會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出現超過六百億元赤字,儲備總共流失超過二千億元。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商界不時指摘公務員薪酬偏高,是財赤的主要原因。但翻開政府帳目,便知道每年公務員薪酬總額五百多億元,只佔經常開支四分一。落實減薪百分之六,只可節省三十多億元。即使政府按公務員減薪幅度調低資助機構的撥款,總共可以節省的開支亦不過七十億元。相對於七百億元財赤,顯然是杯水車薪。
就算像一些人所說,以九七年六月時的購買力來計算減薪幅度,亦只可以多減百分之十(不是自九八年至今百分之十四的通縮),即一百億元左右,依然難以消減財赤。
倘若將來為了進一步節流而要以購買力計算可再減薪的幅度,即使尋求人大釋法獲得接納,單是要選擇具代表性的物價指數,恐怕將會爭論不休。在樓價大跌近七成的情況下,又如何落實《基本法》確保公僕的生活水平不會低於九七年的標準呢?難怪近日已有人建議要修改《基本法》保障公務員薪酬福利的條款。
因此,公務員減薪已無法消除龐大的財赤,只會加深社會的分化和對立。造成今日財赤嚴重的根源,顯然是特區政府錯誤的房地產政策、製造科網泡沫和堅持聯繫滙率制度。
無可置疑,九六、九七年地產市場的瘋狂景況,是完全不健康和對經濟沒有好處的。九七回歸後政府只要提供足夠土地供應儲備,便可以令市場變得健康發展。
只可惜,特首和高官無視金融風暴令樓價迅速下調四成多的事實,繼續大量建屋、賤賣土地,結果不但拖累政府賣地收入,連每年印花稅、物業稅、差餉、地租和利得稅等與地產市道相關的經常收入也受到影響,每年損失超過一百億元。
亞洲金融風暴後,區內的貨幣大幅貶值。即使近年美元偏軟,但港元的滙價相對於區內其他貨幣依然高企,除非物價和工資再削兩、三成,否則無法恢復香港的競爭力。但物價和工資繼續大幅下調,又如何擺脫通縮,令經濟增長帶動政府收入每年回升三百億元呢?現在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僱員面對大幅度裁員和減薪,又面對加稅,自然會減少消費,如此又如何刺激經濟增長呢?
最近愈來愈多人相信港元脫鈎,是唯一解決財赤和其他經濟問題的方法。即使特首堅持任內不會改動聯滙,但當財赤惡化,儲備只餘千多億時,連公務員長俸也不足夠支付,到時恐怕很難挽留市民對港元的信心。
財政司司長有權決定聯滙的去留,炒賣外滙出身的梁司長深明不論死守或放棄聯滙,皆可從中取利之道。故此,即使特首挽留他,也應盡快把他調職,以免令政府的滙率政策失去公信力。這亦可讓梁生有較多時間照顧家人,毋須承受太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