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全球經濟,中國市場可說是一枝獨秀。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預測,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料達8%。基金方面,由年初至今,中國基金的表現相當不俗,個別基金回報達1成。不過,各類中國概念基金各具特色,除了股票基金外,近來還出現保本中國基金和中國指數基金,風險程度不一,即使看好內地經濟發展,認購前也應加深了解。 記者:袁國守
最近恒生銀行推出4隻保本中國基金,「增長」部份(即投入期權產品的部份)與「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掛鈎,提供由100%至106.5%的回報保證,投資期分別設有3年半和4年半。其中兩隻基金更保證逐年派息,並以遞增方式派發。當中以兩隻只提供100%回報保證的基金,回報潛力較高。
不過,說到底,保本基金是以「保本」先行,相比投資股票基金,增長潛力始終有限,只適合保守型投資者。
至於看好國內發展,並願意承受高風險的投資者,則宜直接買入中國股票基金。然而,選購中國股票基金也有「竅門」。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黃敏碩指出:「個別股票基金主要持有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而較新成立的股票基金,例如首域的新紀元中國基金,強調B股之比重,增值潛力較高。」他認為,中國股票基金不應「表裏不一」,只買本地的藍籌股。「表現較好的股票基金都持有從事單一行業的中型國企股,例如電力股及公路股。」黃敏碩表示,現時其他地區仍處於通縮期,企業盈利難望理想;相反,中國經濟增長應可續持,在較明朗的市況下,基金經理較易選取具增長潛力的股份。
除了中國股票基金外,近期市場上新出現的一隻中國指數基金,亦是由恒生銀行推出。恒生中國指數基金的成份股和「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一致,因此表現將與該指數非常接近。
「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於今年1月20日才推出,所包含的25隻成份股,全是在本港上市而業務主要來自內地的大型企業,例如中國移動(941)、中國石油(857)、中國聯通(762)及北京首都機場(694)等。指數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反映市場中流通股份之表現。
指數基金毋須基金經理自行揀股,豈非比股票基金更具吸引力?黃敏碩個人就有所保留,原因是國內的政策不太穩定,指數成份股不可經常調動,欠缺主動權,難以配合市況改變,而中國基金則相對靈活。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則表示,理論上指數基金是不錯的投資選擇,但相關指數必須是主要市場的指數,例如香港恒生指數和美國杜瓊斯指數。
「因為基於市場動力(成交量和股價變動),指數成份股將自動調整,但成份股數目最少要有30隻,否則難以分散風險,如只得25隻則太少。至於管理年費方面,不高於1%才算合理。」
由於指數基金所需的研究費用和交易成本較少,因此管理年費往往較低,而恒生中國指數基金的管理年費最高為1%,尚算合理。
另外,譚紹興認為,中國股市仍未成熟,即使經濟向前,股市也可能向下走。「其實投資中國基金只宜中短線,不適合長線持有或作為月供退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