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國際上通行的,已被證實為對社會民生有莫大好處的制度,在內地,因種種原因,總是很難順利地實行。比如垃圾分揀制度,這種對環保和資源再利用大大有利的措施,在內地出現,也就是這幾年的事。
但是,電影的分級制度,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國際社會,電影分級制對於規範和推動電影產業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在中國,電影一直是思想教育的工具,它必須是「老少咸宜」的,所以沒有分級的必要;而且,管理意識形態的部門認為,分級制會導致「暴力」、「色情」,甚至「反動」的電影大量出現,萬萬行不得。
跟這種「因噎廢食」的觀念形成反諷的是,分級制沒有執行,而「少兒不宜」卻成了一些國產電影招徠觀眾的宣傳用語,而且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而隨着國門的打開和思想的逐步開放,電影是一種娛樂產業這種觀念在內地已得到了認可,票房已漸漸成了左右電影拍攝的方向標,在荷李活和港台大片的衝擊下,十幾年來,內地也拍出了不少明顯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電影。可是,由於沒有分級制度,內地的未成年人,很容易便可以在電影院或電視上看到這些電影,令家長甚為擔憂。
電影分級制,已到了「不設不足以平民憤」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