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應真正退休

明年應真正退休

周八駿

在眾多批評中國輸出通縮的國際著名大銀行分析師或基金經理中,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StephenRoach)也許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一位。因為他對中國經濟有長時間系統的觀察和分析,而且對於中國通縮與全球通縮的關係問題已經發表了他的見解。最初是直截地斷言中國在向全世界輸出通縮;受到來自中國方面的反駁後,他「修勻」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仍然稱「中國的通縮問題已成為全球的通縮問題」──「鑑於日漸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不斷輸入數量日增的低成本中國產品,全球價格將順勢下降至較低的水平。」他只是巧妙地說「儘管有人將責任歸咎中國,但這不是中國的錯。這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低國民儲蓄率國家如美國的過度消費情況。」
何謂「通貨緊縮」?在理論上是一個具爭議的定義。目前,普遍所接受的是以物價指數持續下跌為界定。中國是否存在着通縮,如筆者過去兩年數度在本報所評述,曾是一個具爭議的問題。目前看來大致已取得共識,譬如今年一月消費物價指數回升,便被認為是結束了近一年來該指數持續下跌所顯示的通縮。

內部需求不足
中國在保持國內生產總值高於百分之七實際增長率的同時,為何存在溫和通縮?主要原因是個人消費需求不足。以積極財政政策來刺激內部需求,除了公務員加薪和提高下崗職工困難補助金等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其餘主要是投資在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相當一部份是用於西部開放的項目,都只能對個人消費需求產生一定程度的間接拉動效應。史蒂芬.羅奇建議中國進一步推動內部需求,其着眼點是消除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的不對稱──較多在供應方面(如出口)而較少在需求方面(如個人消費);果如此,則有助防範全球性通縮風險。進一步推動內部需求尤其個人消費,也有助中國克服內部通縮,所以,應是對中國對世界都是雙贏的辦法。
行文至此,推論就很明確:中國內地的通縮和全球性通縮風險,跟人民幣滙率制度安排和水平無必然的因果關係。誠然,人民幣滙率提高,會使中國出口的外幣價格提高,這對於跟中國出口相競爭的國家或地區有利,但對防範全球性通縮風險沒有明顯好處。須知,二○○二年中國製成品出口僅佔全球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五。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