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分析勿執迷死數字

英之見:分析勿執迷死數字

筆者當年轉職股票分析之時,最感懊惱及難以上手的是要做盈利預測,自己並無水晶球,而且現時商業周期縮短,管理層本身亦未必看得透,何況是外行的分析員。
做盈利預測有規有矩,並非任意胡來的事情,大前提是先要做一大堆的假設,對宏觀經濟及產品市場供求的看法、原材料以至產品價格的走勢、公司生產力的改變、公司成本結構等等。問題是縱使如何認真,出錯的機會率仍是高唱入雲,有時間不妨翻看一兩年前的研究報告,估錯兩三年後的盈利水平根本是家常便飯,筆者翻看以往的作品,往往是感到汗顏而非自豪。此所以筆者一向對預算案的分析,也不會太過認真。
潮流習慣難以改變,盈利預測出錯頻仍,卻會繼續是分析員的主要工作,投資界亦會依然重視。作為投資者,並不需要太過認真對待,掌握股票走勢的功夫,是應將重點放在影響盈利預測的因素上,如果看出會出現變化的時候,便可以預期股價將有突破,舉例某個市場將會興旺,又或者某產品忽然供不應求,相關股份應該向上,若要等到分析員調升盈利預測之後才夠膽入市,往往已經太遲,股市中的贏家必須有前瞻力。

盈利前景主宰股價
這種質素上的分析,是不能量化股份的上升潛力,筆者一向很少很認真計算股份的合理價值,因為市場經常超買或超賣,絕少停留在所謂的合理價值,因此心目中有個概念約數便可以。
買賣的決定,很多時是配合市場氣氛所作出,太過執迷死數字,更容易被市場懲罰。
公司未來盈利前景,才是股價走勢的主宰,不錯大家都沒有水晶球,一味靠沽,培養對盈利舉足輕重的因素變化的敏感度,已是致勝之道,畢竟股價理論上已反映已知的因素,看出變化之處就可捕捉趨勢。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