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副刊訪問中國京劇名角周龍,說他的成功之路,少不免,提及了小時候在戲校的練功之苦。
科班出身的中國戲劇演員,都受過艱苦的基本功訓練,吃盡苦頭,後來成名不成名,都要付出這一份代價。
中國以前的戲曲學校,每年都會到小學去招生。那時候,可以考得上這樣的學校,一輩子出路也就不成問題。演員的社會地位又很高,所以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中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上海有名的崑劇票友,結交了一大班京崑界的朋友,這些朋友都是當時得令的名演員,不少還是上海戲曲學校的教授,所以在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就跟曾外祖父說,等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保送我去讀戲校,學京戲。
這在當時,真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前程,聽老人家們提得多了,我也就將之當成了自己的志願。那時我在公園裏學少林拳,天天壓腿、紮馬都十分認真,覺得憑這點基礎,以後便可在戲校裏出人頭地了。
然後我就上了小學,二年級便碰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群老演員老教授全成了過江的泥菩薩,不是鬥死便是嚇死,誰還記得答應過保送一個小男孩去學戲?
我很喜歡看京劇,更喜歡看京劇演員的故事,每一次都覺得很親切,歸根結柢,也是一種代入感,總覺得,「差一點我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