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認為,新財政預算案能否解決財赤問題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預算案是否獲立法會通過;二是預算案能否如預期落實。
第1個問題,標普預期預算案在立法會將遇阻力,雖沒有說明原因,相信主要由於公僕開支削減不力,而加稅則大刀闊斧,令市民與議員俱不滿。至於第2個問題,則源自預算案有太多偏於樂觀的假設,當中任何一項未能按預期完成,皆會削弱解決財赤的效力,到時特區政府又得大幅加稅,因為公務員薪酬不能再減。
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龐大的公務員開支沒有效縮減,開源的力度自然要加大,令市民的稅務壓力大增,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安排,亦會令削減財赤的效力大打折扣。削減公務員開支,若能落實,是有數得計的實在數字,但稅務收入的增幅,卻帶有或然性,因為經濟不好,市民收入減少,政府稅收自然會下降,大幅增稅會提高逃稅、避稅的誘因,此外亦會令投資及消費意欲下降,政府的稅收自然會受到直接及間接打擊,到時是否又要廣開稅源及提高稅率呢?在公務員薪酬「不能再減」的機制下,這是唯一的方法。
筆者完全同意梁錦松的意見,財赤不解決,聯繫滙率必受衝擊,利率若大幅抽升,則全民受苦,銀行體系亦不穩,但解決財赤,不能只靠加稅,削減公務員開支是有效而必要的,這是平實的分析,非針對公務員。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令各局長及各部門接受削減支出,梁錦松無法為之,只有董建華下定決心才能辦到,而且不能再拖,否則香港的經濟及金融體系危矣!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