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高票當選總理,但起立謝票之際,依然緊張得全身繃直,頻向四方鞠躬,與當年朱鎔基勇闖地雷陣相比,脫不了「小媳婦」格調。
溫內閣姓「溫」,其政府氣質可能確如其姓,溫良恭儉讓,缺乏霸氣、殺氣及改革開創精神。溫內閣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朱鎔基寫的、讀的,這決定朱規溫隨。溫內閣班子,基本上是朱鎔基班子加江澤民班子,還沒有報道指哪一名部長是溫家寶的人。五年前,朱鎔基上任之前藉國務院機構大改革,把大部份李鵬的人都送到了人大,這回雖然也有機構改革,但國務院人事溫家寶並無可能強勢主導,於是溫內閣必然是一個夾縫內閣。溫家寶做甚麼事都會有人隨時「通天」,他必須周旋於各位「前輩」之間。
朱鎔基個性的強悍正好反襯了溫家寶的溫和。朱鎔基雖有右派的包袱,但有鄧小平鼎力支持,再加上他本人剛直不阿,依然能成為強勢總理。溫家寶曾為趙紫陽、胡耀邦的大管家而不倒,已是遠去的歷史,但仍有陰影籠罩北京,一旦有決策分歧,難免不被再翻出來。善於政海翻波而不沉,可能是溫家寶的長處,亦可能成為他開創不足的短處。
相信,在溫內閣頭二年,公開仍是執行「朱路線」,實際上又要為朱鎔基「擦屁股」,逐步減少財政赤字,逐步增加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而不會有重大的改革出籠。不管怎樣,溫內閣和朱內閣一樣,是一個財經內閣,國防、外交、港澳台事務等大權不在其手。
那些權當然在江和曾慶紅手上。於是又帶出另一問題,到底是「胡溫吳」體制,還是「胡溫曾」體制,或是胡錦濤、溫家寶、吳邦國和曾慶紅四頭馬車。其實,總舵手是江澤民,曾慶紅任國家副主席是接江外交權的安排,角色決不亞於胡溫吳。
劉易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