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英兩國政府為香港前途展開會談期間,香港媒體不斷反映出來的市民疑慮不出兩個範疇:自由與法治。香港人心目中最可貴的自由是中國大陸人民享受不到的自由:言論自由、出入自由、政見自由、信仰自由,只要是法律保障下的自由,我們都要有。香港人心目中最可貴的法治是中國大陸制度裏不受尊重的法治:法律平等、依法逮捕、依法審訊、訴訟公開、判案有據、法官至上,只要是保障市民權利的法治條文,我們都要有。
那時期有一家美國時事雜誌的記者來訪問我。我們圍繞着一九九七的大問題討論了許多小枝節,最後,那位美國記者要我概括說一說我對主權治權易手之後的最大期望。我說了兩句話:「不希望行政當局濫用權力破壞法治;不希望行政當局濫用權力剝奪自由。」那位非常機靈的新聞從業員聽了說:「公道得很!可是,我擔心的是法典俱在,條文明晰,行政當局還會出現一些沒有法治精神的官員隨時不守公正遊戲的規則。」他顯然話中帶話了。我呷了一口咖啡忍着氣說:「你是在假設將來治港的港人或者治港的中國官員不夠文明、沒有操守、沒有你們西洋人自以為獨特的教養吧!」他說不是:「我擔心的是共產黨那套人治觀念,有法不依,裙帶作風。」
范中流前兩天在《信報》的專欄寫〈梁錦松不辭職政府何以管治〉,提到英國一九四五至四七年的財相HughDalton從財相府走到國會發表財政預算案,路上向一位相熟的元老記者透露預算案部份內容,市場雖然還來不及受影響,財相事後還是辭職了。我覺得這段故事有趣,在英國廣播電台網頁上查到洩漏財政預算案的一串材料,說是一九四七年財相道爾頓發表預算案那天向《星報》採訪議會新聞的記者說了一些預算案的構想,人還沒有離開議院,消息竟在報上登出來了,道爾頓財相只好立刻向議會兩院道歉,隨即辭職。
比道爾頓出事早十一年的一九三六年,英國內閣閣員JimmyThomas涉嫌向保守黨國會議員SirAlfredButt透露預算案內容,特別法庭審理後判他罪成。倫敦白廳當時其實還查到湯姆斯也把預算案內容洩給他的生意合伙人AlfredCosherBates謀求私利,紙包不住火,湯姆斯終於先辭去內閣職務,接着連下議院議員的席位也丟了。
財政預算案是關係民生關係國庫的最大事體,容不得官拜財相的人一絲一毫的疏忽,連一九九六年英國財相KennethClarke發表預算案前一天拿到全份預算案的《每日鏡報》都不敢登,原件交還財政部。一九六九年英國公佈預算之前,SirGeraldNabarro議員一再說外頭全知道這次預算案要增加汽車消費稅,從每年二十五鎊加到三十五鎊。首相聽了立刻成立特別委員會徹查,委員會查不出洩漏證據,可是,那年政府就算想加汽車消費稅也不敢加了。梁錦松說,他為加稅前買車一事向董特首辭過職,特首挽留他:髒皮球終於把兩家的球場都弄髒了。想起當年那個美國記者說的話,我第一次覺得董建華真該含飴弄孫了。
﹙圖﹚陶冷月《春滿人間》扇頁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