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勤力做功課,細心研究公司的財務資料,相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嘗試找出公司每股的價值。但每股的價值是否可以從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計算出來呢?那就要視乎投資者所指的「公司價值」是甚麼意思。
如果所指的是所謂公司的資產值,這應該絕無問題。只要簡單地將公司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再除以公司的股數,就可以粗略得出每股的資產淨值。
但假若投資者所想找的價值是公司股票的市價,相信財務報表本身難以為閣下提供答案,否則會計師也毋須日捱夜捱,賺錢交稅。皆因股票市價從來與公司的資產值或帳面值沒有必然的關係,否則又如何解釋負資產的電訊盈科(008)現價還值5元上下?又或者大部份地產股的市價為何普遍低於資產淨值,即所謂「資產折讓」?
投資者可能會直覺以為,是因為財務報表未能反映資產的市價,故此才出現公司的帳面價值與股票市價有分別。這理解未算錯,但不大正確。事實上,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下,公司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已經做到非常接近年結日時的市價,就算不是市價也只會有少無多,絕不會出現資產的帳面值比市值更高。
試舉上市公司的證券投資為例。相信投資者會留意到,經常有上市公司與閣下一樣,用手頭上的閒錢投資於其他上市證券,希望增加股東的回報率。這類以「短炒」為目的的證券投資,在年結日會以市價入帳,賺蝕即時會在損益表中反映出來。
但若非短炒圖利又如何呢?部份大藍籌公司並非單純地只經營一間上市公司,例如長實﹙001﹚便手持了和黃﹙013﹚49.9%的股票,相信長實是視這些股權為長期投資,而並非短線炒賣,加上長實所持的股份大於20%,故此和黃被視之為長實的聯營公司。
控股公司會將附屬公司全部帳目個別併入自己的財務報表內,但聯營公司則只會將其所佔的那一部份資產淨值計入資產負債表。因此,長實只在聯營公司一欄計入所佔和黃的權益,而非將個別項目加起來。所以投資者會見到,雖然在架構上和黃在長實之下,但前者的帳目金額比後者還要大得多。
在長實的帳面上,和黃的股票並不是以市價入帳,最多會在附註中提供年結日時的市價作為參考。這情況在平日無風無浪時,投資者可能不太在意,但假如李超人提議私有化長實時,長實手上這批只按帳面值入帳的和黃股份,又應該如何計算?
這假設可能遙不可及,但類似的例子並非未發生過。投資者應該還記得幾個月前恒基地產﹙012﹚提議私有化恒基發展﹙097﹚,最後每股7.6元的收購價還是被多於10%的獨立小股東所否決,因而功敗垂成。
有人指出,恒發手上持有36.42%中華煤氣﹙003﹚,在恒發帳面上只見到按比例所佔的煤氣淨資產。但實際上,煤氣的股價已高於其每股資產淨值。以煤氣當時股價的10.3元,用恒發所佔的煤氣股份總數計,再除以恒發的總股數,得出每一股恒發股份單計煤氣已經值7.58元。恒地出價7.6元,只是僅僅夠買回恒發手上的煤氣,其他資產豈不是免費送給恒地?
這類私有化例子凸顯財務報表未必能幫助投資者計算出一個客觀而公正的公司價值,畢竟公司的價值並不是純粹科學便能計算出來,而是買賣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結果。因此,投資者分析財務報表時,應避免機械化地計算字面上的數字,而忽略了數字背後的意思。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GrantThornton)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