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終於領導環球股市出現一次較像樣的反彈,上周五晚雖未能再接再厲,但目前仍應是有餘未盡,策略繼續是候低博進一步反彈。
今次筆者幸好堅持看法,上周四亞洲股市的表現,失望程度令筆者也曾動搖。太過貼市的話,經常是容易迷失大方向,比較好的應市策略,是先有一套較宏觀的看法,釐定策略是趁高沽抑或候低買,如果當日打算投機,跟隨市勢去博終極一跌,便不知如何打圓場,又有金錢上的損失,便是一個雙重的大打擊。
近來港股比較大的轉變,是滙豐(005)波幅顯著收窄,股息率頂住股價,但套戥盤亦力壓,令股價長期在窄幅波動,筆者對滙豐後市看好,目前則可能以ELN為較佳的入市策略。滙豐股價波幅收窄,令到其他藍籌波幅加大,中移動(941)、長和系以至新地(016)等近期上落的幅度,都遠比過往為大。當然個別是有不利因素困擾,但衍生工具令跌勢加劇,則是相當明顯的事實。
以技術分析角度,這批大藍籌是有可博之道,過去一兩年的走勢整體是反覆向下,其間卻不時能夠從低位快速反彈兩三成,但從基本角度來看,博反彈則很難有安全感。香港經濟復甦幾可肯定慢於外圍,電訊股也很難令人看得高,而另一不利的轉變,是地產政策在「孫九招」後已難有憧憬,少了挾倉的藉口。
筆者依然覺得二三線股及中資股中有不少寶藏,但很多人仍只習慣投資藍籌,除滙豐算是有些突破希望外,其他大部份都只是炒波幅的投機選擇而已。
筆者過往也不時嘗試捕捉底部博這些反彈,經驗教訓這種做法是捨易取難,反正這些股份主要跟隨外圍上落,本身又有諸多憂慮,在考慮值博率的前提下,要入市倒不如花些時間研究外國期指或龍頭股票,無謂局限自己去博易跌難升的選擇。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