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展覽業雖然一直是亞洲的一哥,但隨着場地不足問題、中國展覽業有長足發展,及對手新加坡虎視眈眈,香港地位或會動搖。不過,先天不足仍有補救之道。業界近年已開始將展覽會分拆,令展期延長,容納更多參展商及訪客。至於挑戰者的威脅則可透過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與珠江三角洲,融合成一個跨區的展覽群。 記者:丘倩瑜
香港主辦的國際展覽會近年遇到場地不足問題,候補名單長如「水蛇卵」。雖然當局已積極籌劃興建會議展覽中心第3期,但新展館最快2009年才落成。展覽主辦機構在這段期間,有何辦法紓緩擠迫情況,對香港會議展覽業能否保持亞洲一哥地位有決定性影響。
本港最大展覽會主辦商、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的展覽事務總監周啟良表示,貿發局近年採取分拆展覽會,作為過渡期解決方案。今年香港國際燈飾展,便是該局第2次將展覽會分拆。他指出,首個分拆項目已相當成功,兩年間參展商數目增長約四成,入場買家數目更增逾一倍。
今年的燈飾展從原本的電子產品展和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分拆出來,提供額外空間擴充。去年的香港電子產品展、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香港國際燈飾展,同期在10月11日至14日舉行,場面可以「水洩不通」形容。
「展覽要成功,必須要專業、要有規模……我們覺得稍為將展期分開,大家都有增長機會,而且現在全球國際性展覽,無論是參展商和買家都趨向專業,你(辦的展覽)夠大,才可吸引這批參與者。分拆也是希望朝這兩點──大而專──發展。」周啟良說。
分拆的概念最早在01年香港禮品及家具展實踐,成為家庭用品展和禮品展兩個獨立展覽。00年(分拆前)該展覽容納約3400個參展商,來自40個不同國家及地區,但01年分拆的禮品展則已超過2800個,家庭用品展也有1800個,還有過千候補名單;去年禮品展和家庭用品展的參展商,分別接近2900個和1900個。
雖然分拆可解燃眉之急,但已有飽和之勢。周啟良建議,考慮其他方法,以容納更多參展商,包括研究進一步分拆、設立分館、使用會展戶外場地、運用帳幕、興建雙層展覽攤位等。
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則建議,可以考慮試用啟德機場,尤其是由貿發局辦的展覽,因為若有逾千的參展商,展覽「夠大」,對訪客才有吸引力。同時亦可以採用鄰近的九龍灣展覽廣場。只要有足夠交通工具接駁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