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本港經濟持續不景,但展覽業發展卻一枝獨秀,2001年為香港帶來13.5億直接收入,較00年增長3.5%,創造1.6萬個就業職位。同時,本港每年舉行67個展覽,除推銷工業產品外,亦帶動其他商業活動,如旅遊酒店及飲食等,每年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達80億元。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更表示,香港每年展覽業每投入1元,就帶動4.2元拉動力,創造1.6至1.8萬職位。
不過,花無百日紅。中國城市近年在展覽業發展迅速,尤其是上海,連世界博覽會2010年的主辦權亦奪得。此外,市場亦憂慮當中國與西方展開直接貿易,香港展覽中心地位的優勢下降得更快,將會被上海或北京取代。
然而,業界普遍對保存並加強現有優勢極有信心。有展覽業人士認為,內地展覽業在數年間,無疑增長迅速,場館質素也有進步,但要威脅香港的地位,暫時仍未做到。而且朱裕倫指出,內地對香港而言,並非一定是威脅,反而可以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情況。
他建議,香港展覽業可以依賴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優勢,與深圳、東莞、廣州等地建立展覽帶,發揮協同效應。他認為,珠三角會展業群作用強,更勝北京及上海。舉辦消費品商展是香港的強項,而每年4月和10月,廣州舉行春秋兩季交易會,香港在這兩個月也舉辦大型商展,主因是很多買家習慣在到廣州參加交易會之時,順道到港參加展覽。
對於香港展覽業的優勢,朱裕倫表示,香港是中國傳統貿易的轉口港,市場需求大,吸引來自全球各地買家和跨國大型採購公司。而且香港交通運輸快捷、國際語言能力強、免稅港等優點,軟件方面是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有完善措施。
貿發局展覽事務總監周啟良對本港展覽業前景樂觀。他認為,香港與內地展覽定位明顯不同,香港以貿易型展覽為主,屬外向型;內地展覽則針對內地市場,屬內向型,根本不存在競爭。而且香港大部份展覽都有相當歷史及客量,故主辦機構也不輕言轉換地點。
私營展覽會主辦機構建發國際董事總經理張瑞貴也指出,雖然上海、廣東沿岸等多個大城市,近年興建大量展館,在硬件上能夠配合,但是在人的素質,與香港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