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改善基圍 確保糧食充足<br>破紀錄258隻黑臉琵鷺來港過冬

米埔改善基圍 確保糧食充足
破紀錄258隻黑臉琵鷺來港過冬

【本報訊】香港米埔成為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每年過冬的「重鎮」。現時全球僅存約一千隻黑臉琵鷺,逾四分一在每年十月,千里迢迢由北方飛來米埔過冬。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去年底錄得二百五十八隻黑面琵鷺在米埔一帶棲息、覓食,成為本港有黑臉琵鷺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較○○年底錄得的二百五十二隻多出六隻。 記者:馮永堅

香港觀鳥會委員余日東昨在記者會上表示,黑臉琵鷺是遷徙鳥類一種,主要聚集於米埔及后海灣內的拉姆薩爾濕地過冬。
余日東稱,觀鳥會及漁護署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現有二百五十八隻黑臉琵鷺來港過冬,是本港自八三年錄得有黑臉琵鷺來港過冬起,一日內錄得最多黑臉琵鷺的紀錄。
余日東解釋,鑑於近年香港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作保育及環保工作,加上適合黑臉琵鷺覓食以及棲息的元朗米埔基圍(人造淺水塘)連年都有改善工程,因此能夠吸引大批黑臉琵鷺,在每年的十月至翌年四月來港過冬。

全球數目突破一千
漁護署高級濕地公園主任林銳芳表示,雖然來港過冬的黑臉琵鷺數目不斷增加,但其性格頗為「奄尖」,例如不會到難覓食的地區過冬,因此漁護署絞盡腦汁,在米埔內的基圍作出改善工程,如每月換八至十次水、清除基圍內的蘆葦及草叢,以及把河道的淤泥挖走,保證區內有充足食糧如魚、蝦供黑臉琵鷺「享用」之餘,也令牠們「易啲搵食」。
林銳芳續稱,米埔及拉姆薩爾濕地是繼台灣曾文溪口後,黑臉琵鷺過冬的第二「熱門地」,而現時世界共錄得有一千零六十九隻黑臉琵鷺,是首次突破一千隻「大關」,本港將與有黑臉琵鷺過冬的鄰近地區如深圳及澳門商討合作,合力營造一個更適合黑臉琵鷺過冬的地區。

用50萬元裝追蹤器
此外,漁護署又與亞洲生態環境顧問公司合作,於去年十二月初耗資五十萬元,首次在十一隻於米埔過冬的黑臉琵鷺腳上,裝上無線電追蹤器,監察牠們不同的行為如覓食、日間及晚間活動,以便了解其習性作分析用途。
黑臉琵鷺體長約八十厘米,約重一公斤,身上長滿白色羽毛,嘴成匙狀,又似琵琶,再加上臉、嘴呈黑色,因此被稱為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資料
數量--球僅存1069隻,屬瀕危絕種物種
體形--體長約75至80厘米,全身羽毛呈白色,嘴及臉呈黑色
居住地--中國遼寧及朝鮮半島西部
遷徙活動--每年十月飛往香港、台灣及澳門等地過冬
主要食物--小蝦、小魚為主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黑臉琵鷺進入繁殖交配期時,身體會長出黃色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