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見到街上伯伯用其粗糙的手像變魔術般揑一揑,一個個水滸傳的公仔便活靈活現在眼前,媽媽說是用麵粉做的,回家儍儍的我真的把廚房裏用來弄蛋糕的麵粉加水嘗試做公仔,還加上茄汁、豉油等作色素,結果當然失敗,還氣得媽媽哭笑不得。今天終於有機會請來麵塑藝術家劉老師教授大家,我也要開開眼界啦! 記者:小丁
攝影:小王子
小朋友們要做這隻小豬,但還得加上一對翼哩!
材料:
1特製的麵粉:比一般麵粉更柔軟、細膩及高可塑性,較不易乾裂脫落、發霉及保存時間較長。
2油畫顏料:混入粉糰中作調色之用。
3塑膠工具及剪刀:兩頭有不同的切面,亦有圓頭,方便在粉糰上做出所需的形狀。
做法:
把特製的粉糰混入所需顏料來調色,再揑成所需的形狀,做出各種形態的公仔,原理就好像玩泥膠一樣。
以下的造型比較簡單,用色不多,神態也簡單,容易模仿,小朋友也做得到。
麵塑藝術在中國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早在漢代迎神賽會上出現。麵塑藝術在歷史上具有比現在更強的實用性,不管節慶風俗、紅白二事,還是宗教活動,都會見到它,時至今日已成為了民間藝術。現在只會偶爾見到一些老伯伯在節慶時擺檔,售賣這棍上中國傳統公仔。
鳴謝:麵塑工作室
地址:銅鑼灣加寧街9-11號華高大廈3樓B座(2587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