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股神投資不拘一格

平心而論:股神投資不拘一格

股神畢菲特在最近給股東的信中提及他投資了很多垃圾債券,他的理由是垃圾債券相對美國國債來說,息差過於擴大,即是價錢合理,值得投資,這篇報道令人聯想起一個有關股神的投資方法。
股神一向標榜以投資穩健增長的美國藍籌公司為主,而且奉行長線投資策略,多隻核心股票如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列公司等,往往持有達數十年,而且不斷增持,最後成為舉足輕重的股東,畢菲特也順理成章成為那些公司的董事,參與公司的重大事件決策。
雖然股神大部份投資都集中在穩健藍籌股上,但他畢竟是一個非常聰明和眼光異常敏銳的投資者,他不會受任何投資框架規範,任何在風險和回報之間值得去博的投資(或投機),他都會毫不猶豫的押下注碼,上文提及的垃圾債券是一例。

買垃圾債券獲厚利
事實上,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畢菲特曾積極投資那些瀕臨破產的公司債券,而且獲利甚豐,其中著名一役是他在80年代大手買入位於華盛頓州的核子發電廠債券,這家發電廠那時已在申請破產保護令,即是Chapter11,原因是建造工程嚴重超支,集資和借來的資金已經花清,發電日子遙遙無期,於是陷入破產境地。當時股神推斷,在能源危機仍籠罩的美國,政府一定相救,於是便大量購進,後來證明他是對的,因而賺了大筆財富。
又在80年代初的那個瘋狂收購合併期,幾乎每星期都有大型公司被收購或合併,因為垃圾債券流行,可以提供大量資金作收購之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一種那時極流行的短線投機工具,名叫「收購套戥」(takeoverarbitrary)。方法很簡單,每當收購消息公布,被收購的公司股價會立即飆升至略低於收購價,但不會是收購價(正常情形下),因為收購行動沒有100%保證成功的。市場愈相信會成功,則市價與收購價愈靠近,反之則愈遠,於是自認有眼光和膽識的投資者便會進場買入大手股票去博。

如果短期內,收購成功,投機者的報酬便是買入價和收購價的差價,但收購不成功或遇對方頑強反抗,被收購的公司股價會大幅回落,令投資者損失慘重。參與這遊戲的投機者都知道是短線遊戲,通常都是用孖展(Margin)入貨,所以當負面消息一出,互相踐踏出貨是常事,因而損失加倍慘重。股神在那年代卻時有參與這遊戲,他也坦然在給股東的信中說明。
帶有色眼鏡非上策
由這些行事可見,真正的股神從不把自己局限於某種投資框架內,任何投資工具只要是合法,合乎風險計算便可投資。因為任何投資(或投機)必有風險,高回報一定含高風險,這是千古不變定律。拿揑回報與風險間的微妙關係,就是高手與庸手的分別,推而廣之,我們也不應把某些投資工具標籤化而打擊之。例如垃圾債券在80年代後期是人見人憎的投資工具,有很多所謂正派大行如大摩、高盛、美林等都不屑為(因而錯失先機),但後來垃圾大行Drexell因犯事關門,上述大行乘機大做特做垃圾債券,比Drexell做得更大更徹底。
又再看前數年盛行的對沖基金,自長期投資基金(LTCM)出事、擾亂全球金融市場後,上自美國聯儲局,下至一般投資者都聲討對沖基金,本港高官也不例外。事隔數年,據最近美國基金行情統計,其中增幅最大、最受歡迎都是對沖基金,遲些時日,當看到股神收購對沖基金,我會一點也不奇怪,蓋投資市場是有容乃大,不拘一格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