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站不治理生化傷兵

急救站不治理生化傷兵

這夜沒覺好睡,晚上七時開始打稿,七時半發現鍵盤愈打愈好質感,原來是風挾着沙礫打入營,電腦、電話、睡袋,全都鋪上了沙塵。這是時速六十哩的沙塵暴,由晚上維持至翌日凌晨三時,狂沙亂舞,躲在睡袋裏也聽見飛沙打在帳篷的兇猛聲音。翌日醒來,赫然發現我和馬泉崇都黃髮蒼蒼。

CampOkinawa(沖繩營)的海軍陸戰隊成員整個清晨都忙着打掃沙塵,清理沙礫。沙塵暴並不罕見,但這次是他們駐紮兩、三個月以來第二次大型沙塵暴,其中一個紮得不夠穩的營幕更整個被強風翻開。沙塵暴過後,日間仍然是北風呼呼,很多士兵出入都要用布蒙着面、戴上眼罩防沙。

急救隊在營內製造氧氣
風沙過後,駐在我們附近的一支急救隊,正拆卸營幕,準備從CampGuadalCanal搬過來。這支急救隊是海軍陸戰隊的最前線救援單位,負責第一時間搶救在戰場上重創的士兵,英文名為ForwardResuscitativeSurgicalSystem(FRSS),可以說是搶救傷兵的中途站。
傷勢危殆、必須在一小時內搶救的士兵,就會先送來這裏搶救,FRSS最多只能同時進行兩個手術。手術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由小血庫到超聲波掃描機都齊備。行軍期間,手術室也要時刻緊貼前線作戰部隊,為行動方便,不能攜帶太多氧氣樽,所以FRSS採用製氧機,把空氣集中過濾成氧氣。

一成半傷兵須即時治理
軍醫會把傷兵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普通傷者,叫walkingwound,行得企得,可以延至六至十二小時內治理,六成以上傷兵都是這類。第二類是不能治愈的傷者,在戰場中已經陣亡,佔兩成左右。FRSS只會集中治理第三類,情況危殆的傷者,所謂危殆,就是必須在一小時內動手術,否則將會死亡,這類傷兵大約佔一成半。
這間戰場手術室耗資三十五萬美元,任務是即時紓緩傷兵的病情,即使病人未復元,手術後也要即時送走,騰空應付下一位傷兵。不會治理受生化武器襲擊的傷兵,外科軍醫CommanderRobertIzenberg解釋,受毒氣傷害的人必須即時在戰場清洗生化物質,否則動手術也於事無補。

子彈穿肝臟以為是輕傷
FRSS的麻醉師CommanderBruceBaker曾在二○○一年美國攻打阿富汗時服役,除了拯救美國傷兵,也治理過不少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傷兵。他目睹過四十名傷兵躺卧在地上等待急救的駭人場面:「那些阿富汗人對我說,他們中了槍只能等死,從來沒想過可以得到治理。」四十二歲的CommanderBaker在海軍服役二十年,九一年海灣戰爭時是戰機軍醫。
不要以為接受搶救的傷兵都定必痛苦呻吟,有些重傷的人在一片混亂中會以為自己只受輕傷:「曾經有位傷兵,中槍後子彈由大腿直穿肝臟,手術甦醒後他說還以為自己只是腿部輕傷。」CommanderBaker說他自己並不反戰,但是作為一位專業人員,總是不想戰爭爆發的。
《蘋果》記者蔡元貴

士兵在沙塵暴後進行清理。 馬泉崇攝

一名海軍陸戰隊成員在營前清理槍膛內的沙塵。 馬泉崇攝

經過一夜的狂沙亂舞,軍營內書桌上的雜物都鋪滿沙塵。 馬泉崇攝

沙塵暴每六、七日就來一次,美軍對於掃沙也訓練有素了。 馬泉崇攝

科威特隨軍直擊
馬泉崇﹙左﹚、蔡元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