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戰鼓隆隆,美伊領導人各盡外交努力,合縱連橫。連月備戰,亦正好給全球反戰聲連結,營造討論戰爭的公眾平台。
香港各組織團體亦紛紛表達反戰訴求,包括親中陣營,對戰爭將會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以至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表示憂慮。然而今次反戰的一個重要訊息,是歐美國家,特別是主戰國家的人民高舉「不要以我們的名」的標語。這些國家行代議政制,國家領導層的權力合法性來自人民,這些國家宣戰便等同代表全國人民宣戰。可是提出「不要以我們的名」,既是跟當權者劃清界線,更是對此權力合法性的衝擊。
今次反戰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重新審視國家政權與人民的關係,國家政權到底能夠代表其人民至何種程度。是否布殊的一個決定,便能代表其人民發動戰爭,對別國狂轟濫炸;是否一句恐怖主義,便能略過公義原則,進行秘密審訊;甚或罔顧聯合國創辦規條,米爾(JohnStuartMill)百五年前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替伊拉克人民推翻獨裁政權,方法是將數以噸計炸彈投擲其家園上。
當今民主政治的弔詭,是人民雖是數量上多數,卻是權力上小數。民主政治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制衡以國家人民名義行惡的政權。只是香港的親中政治團體,反戰只能圍繞生存與經濟等國內認可的人權課題,對戰爭背後的國家暴力,他們只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在反戰聲背後,繼續偽善地為擴張國家暴力,打壓人民自由的惡法全力護航。
阿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