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維多利亞新故事 - 古德明

常山月旦:維多利亞新故事 - 古德明

古德明

香港一年一度的花卉展覽又把維多利亞公園點綴得萬紫千紅。董建華太太趙洪娉到場觀看,有四十多人清道,所經之處,所有拍照、寫生、賞花者都要迴避。有市民憤憤然說:「我們參觀要付錢,她要不要?」
那些市民忘記了這是新中國官場慣例。去年十一月朱鎔基蒞臨,坐船遊維多利亞海港,前後就有大小二十多艘水警輪護航,附近海域都封鎖了。權力不來自投票箱的官員,和百姓距離當然愈遠愈好。
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海港這些英國名字,現在真的應該更換了。英治期間,最少是六十年代開始,香港沒出過港督夫人遊園清道的新聞,沒聽過英國首相泛舟封海的故事。「維多利亞」四字代表的一切,現在大半已告雲散煙消。當然,董建華政府一定不會廢棄那些殖民地舊名,正如中共從來沒有廢棄「民主」、「自由」、「平等」這些名詞一樣。循名責實只是舊中國的政治主張。
東漢初年,名士王良任大司徒司直,官階比香港市長董建華高十倍。有一趟,司徒史鮑恢路過王良故鄉,順道去探望王良夫人,準備代她捎信給夫婿。他見一布裙村婦拖着柴從田間走來,就問王夫人在哪裏。那村婦連聲稱謝說:「妾是也,苦掾,無書(我就是,麻煩你了,沒有書信要給丈夫)。」鮑恢想不到上司的妻子這樣樸素刻苦,歎息而去。這件事漸漸傳開了,聞者無不贊美。(《後漢書.王良傳》)。
今天,新中國官場卻只有滿身珠光寶氣的趙洪娉之類,見者無不辟易。
明朝永樂年間,重臣夏原吉治水江南,寄宿昆山千墩寺,居處一如常人,不陳儀從,閑則讀書。有幾名鄉民來寺遊觀,坐在他身旁,問和尚說:「尚書何在?」和尚指指夏原吉說:「觀書者是也。」這樣的高官,我國歷代指不勝屈,和封海泛舟的朱鎔基完全不同(《續太平廣記.器量》)。
而朱鎔基據說是新中國第一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