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調查發現,本港近六十萬人患有胃酸倒流,若不及早治療,有可能導致食道癌。職業司機劉先生過去飲食不定時,經常至深夜才吃飯,結果患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更四度因胃酸倒流上喉嚨,險些窒息喪命。 記者:翁煜雄
五十六歲的劉先生從事運輸多年,經常工作至深夜才用晚餐。「食完就瞓,唔係就唔夠瞓。」午膳時,他又吃大量食物:「因為唔知做到幾時先有得食。」但去年初開始,他不時感到一股酸液由胃倒流喉嚨,其中四次在他睡眠時發生。
「我透唔到氣,三、四秒先無事,好驚窒息!」其後,醫生證實他患上胃食道反流性疾病,兩個月前他接受治療,至今已有好轉。
五十六歲保安員程先生也有深夜時才進食的習慣,又愛吃肥膩食物,胃酸倒流的問題持續約十年,但他一直不以為意:「我以為個個都係咁!」至後來情況惡化,他才接受治療。
港大內科學系消化肝臟科副教授王振宇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進食過量、睡前兩小時進食、食太刺激食物、吸煙、酗酒等(見表),都會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不能發揮「守門」功能,令胃酸倒流食道。由於食道無黏膜保護,胃酸會令胸口痛、食道發炎潰爛,甚至引致食道癌。
該系最近訪問二千二百多人,其中每年有一次胃酸倒流的受訪者佔三成;每月一次的則有近一成;百分之三更每周出現一次胃酸倒流。以此推算,本港人口中,約六十萬人每月一次出現胃酸倒流,與美國約兩成人的比例相比,本港情況未算嚴重,但王振宇認為,不能因此掉以輕心。他指出,患有胃酸倒流的病人易感焦急及憂鬱,也較常請病假,社交生活也會受影響。
同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黎錦泉指出,病人應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要接受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減低胃酸分泌,減少其流入食道的可能。
同系另一榮譽臨床助理教授王衞民則指出,內窺鏡檢查及胃酸監察器都可評估病人患胃酸倒流的情況,但會令病人感到不適,而且費用昂貴,港大設計的胃食道反流性疾病診斷問卷,不但免費,而且準確,病人只需回答七題針對胃酸倒流嚴重性及頻密性的問題,超過八成經問卷評估患上此病的人士,在跟進測試中都證實患有胃酸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