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景:欠債當還,不可再欠 - 董橋

小風景:欠債當還,不可再欠 - 董橋

一位長輩去年病中對我說,他連夜翻讀呂碧城的《曉珠詞》,幽幽敻敻覺得香港的命運會跟這位一九四三年死在九龍的才女一樣蒼凉。生在光緒九年的安徽人,翰苑小姐,十二歲給鄉紳汪家退過婚,一生不嫁,創辦北洋女子公學,勤學英文,跟隨嚴復做譯書工作,當過袁世凱的秘書,自費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旁聽生,遊歷歐洲,卜居瑞士,致力戒殺護生運動,從事佛經英譯,六十歲跏趺而坐,撒手人天:「如此美慧,如此福薄!」長輩說。「英國人時代的香港也算金枝玉葉的嬌貴小姐,像官窰瓷器,像紫砂名壺。我還記得中英談判期間,中方英方會場外偶然說些重一點的話,香港人都嚇得花容失色。金庸當時還寫過社評引用京劇《楊門女將》的戲詞,說穆桂英吩咐焦孟二將見了佘太君『酒要少飲,話要少回』,免得太君受不起刺激,奉勸兩國政府不要嚇壞香港人!」

那是真的。八十年代,中英兩國政府展開香港前途談判的時候,英國政府手上的一張王牌是香港這隻會生金蛋的怪鵝營造出來的港式繁榮。那時候,港式繁榮展現的是世界上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生態,處處是資本主義社會裏的罪惡和功績:一邊是資本家君臨天下,工會爭不到權力,福利大大不足,地產商揠高樓價,受薪階級左支右絀;另一邊是殖民地政府堅持最低限度的干預,香港社會極度自由,人人但憑辛勞就可以指望闖出一個美好的明天。那時候,中國大陸的人民過的是「做也三十六、不做三十六」的日子;香港市民抱的是「大做大發、小做小發、不做不發」的信念。
一九八四年年初,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鄧蓮如在外國記者會發表演講,說明維持香港安定繁榮的內在因素靠的是八大支柱:一、法律保障的自由;二、權力均衡的政制;三、信任諮詢制度;四、政府重視民意;五、政策長期穩定;六、法治不墮;七、市民建立起對本身能力和現存制度的信心;八、人力資源推動香港進步。這八大支柱確實是香港照耀全世界的八大光環,象徵了香港朝野的高度智慧和萬鈞毅力,最終促使中英談判落實了非常珍貴的一國兩制結局。那是英國政府種豆種瓜的瓜豆成果,更是中國政府務實開明的春華秋實。

回歸才那麼幾年,香港匆匆變成了中國大陸的殘柳敗絮,也變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殘羹剩飯,當年跟北京討價還價的本錢都輸光了不說,文明社會賴以鞏固文明基石的公正遊戲規則也蕩然不存了。特區政府高官面對操守的挑戰既可以瞪着眼睛說瞎話,特區政府高官身邊的一些小跟班甚至躲在見不得光的地方操控見不得光的勾當。民意都是用過的厠紙,鄧蓮如所說的「市民對本身能力和現存制度的信心」自然也在抽水馬桶一撳之下冲進污水溝裏去了。特區政府虧欠國家虧欠市民的實在夠多了:呂碧城在北平跟諦閑和尚談禪,諦閑說:「欠債當還,還了便沒事了;但既知還債的辛苦,切記不可再欠!」
﹙圖﹚江寒汀花鳥斗方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