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新聞畫面上,看到我在《蘋果日報》工作時的舊上司,社長羅燦,他竟然以無綫電視記者的身份身先士卒,飛到伊拉克採訪新聞。
「嘩!使唔使咁搏命!攞條命去搏」朋友說。羅燦身先士卒,到伊拉克前線採訪,的確是令人尊敬,可惜伊拉克對傳媒的控制非常嚴格,就算身在伊拉克,也不容易拍到甚麼比較特別的新聞畫面。
伊拉克局勢千變萬化,一下子有武器檢查的議案,一下子有全面解除武裝的議案,法國說要動用否決權,俄國也說要否決,英國則臨陣退縮,不玩了,剩下美國的布殊一個人喊打。當然,美國真想打,誰也阻止不了,畢竟,這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25萬美軍已經開到前線,能撤下來嗎?美國已經騎上虎背,如何下來?
911之後,布殊閃電攻打阿富汗,贏得美國上下的支持,但伊拉克非阿富汗,得多一些時間準備,但時間對美國不利,時間拖得愈長,反戰的聲音愈大。
俄國、法國在伊拉克有大量的經濟利益,自然不想美國打垮伊拉克現政權,若果現政權垮了,新政權會不會保護他們原有的利益?俄國除了在伊拉克有經濟利益外,更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問題拖得愈久,石油價格長期高企,俄國愈賺得多,當然會一再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表面上,法俄反戰,是愛好和平,實際上,是求一己之利罷了。但是,我也相信法俄在反戰的同時,也必須為布殊尋找體面撤軍的方法,否則,布殊老羞成怒,不顧聯合國的反對而攻打伊拉克,法俄從此就不可能再利用聯合國這塊招牌玩外交了。
曾淵滄
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