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地鐵算不上是公用股

投資學堂:地鐵算不上是公用股

以前筆者每當拿到《壹週刊》時,大都會先睹蔡瀾的文章,及隔數頁的「冰淇淋」。但近年筆者已改為先閱讀楊懷康先生的財經文章了,原因?基本上,楊先生的財經文章可讀性甚高,經常讓筆者獲益匪淺,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冰淇淋」的水準下降又或不夠凍所致。原本肥佬黎的文章可讀性也頗高,但不知何故其文筆及風格卻略為飄忽,不太穩定。
上期楊先生的文章名為:「綱常紊亂的蘇澤光現象」,是略為艱深的標題,雖然楊先生在文中亦略有解釋綱常紊亂之含意,無奈筆者的中文水平極之有限,至今尚不太清楚綱常紊亂的意思。
文中楊先生以蘇澤光現象剖析其請辭的原因,同時更指出,公營或半公營機構主席與行政總裁的問題,突然令筆者明白為何港交所(388)經常更換CEO。
順道一提,可能是本欄名為《投資學堂》的關係,早前承蒙楊先生送贈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惟筆者實乃專業投資者並非教育家,希望楊生再送贈數本其財經方面的著作。
公用股的學術解釋頗多,筆者一向認為可以稱為公用股的,其盈利應該相對上是不太受經濟周期影響,即使在經濟欠佳的環境下,其盈利亦有一定保障。同時,公用股的經營環境亦需有某程度的壟斷性。在香港股市中,顯而易見合乎這要求的為中電控股(002)、港燈集團(006)及中華煤氣(003)。

短期波幅料在8.1-9元
至於地鐵(066),筆者一向認為地鐵並不是公用股,反而是一隻沒有槓桿效應的地產股,主因是地鐵大部份的盈利來自地產項目。
地鐵剛公布的2002年業績中「業務分類資料」一欄顯示,其總經營溢利為58.39億元,當中來自物業發展及租務等利潤為45.74億元,鐵路及相關業務之利潤僅為12.65億元,由此可見,地鐵約78%收入是來自地產項目,從運輸業務而來的收入相對不多,故它是一地產股多於公用運輸股。地鐵受香港地產市道的周期影響亦相對較大,因而不如其他公用股般在經濟好壞的情況下也有一定盈利之特性。再加上,地鐵的運輸業務面對其他交通工具如巴士、小巴等的競爭頗大,故相對中電、港燈及中煤等的壟斷性地位,地鐵的公用股色彩進一步減褪。
為甚麼一連兩天也談公用股?主因是美國股神畢菲特雖然表示美股仍太貴,但近日他正部署大量吸納公用股,正如日前Reuters的標題:「BuffettkeentosnapupcheapUtilities」。其實從畢菲特的投資模式研究,在本港3大公用股中,其中一隻是他的favor。
相信在兩鐵合併方案尚未有明確進展前,地鐵股價難有大升機會,短期仍將在8.1至9元間徘徊。此外,近期港府在處理地鐵上蓋物業發展權及未來地鐵票價自主方面,略與地鐵招股書中不符,對地鐵小股東有欠公允之嫌,不利未來政府資產證券化。筆者建議地鐵將其上市的招股書放在其網站中,讓中外投資者細閱,可間接增加在合併時之「籌碼」。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