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平衡香港的財政赤字,肯定要開源節流。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公布,許多人都批評為節流慢,開源快。也就是說,政府並沒有努力地節省開支,只靠加稅來縮小赤字。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
曾淵滄博士
沒有人願意多繳稅,加稅肯定是不受歡迎的。但是,節流更難,香港政府的最多開支就是公務員與資助機構的工資,但改變工資的靈活性比不上私人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時,私人企業可以馬上大刀闊斧地減薪、炒人而港府不能。
公務員減薪能減多少?最多能減百分之六,這是當年設計《基本法》時留下來的框框,如何突破這個框框?修改《基本法》?人大釋法?這些都是政府,全體公務員及政客都不願意做的,十八萬公務員代表着約四十萬至五十萬的選票利益,政客們會支持公務員,公務員也當然會為自己的利益奮鬥,政府更不願打開隨意修改《基本法》的門。因此,我們可說,政府節流是有限的。
政府要削減開支,只剩下減公務員數目及削減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這包括綜援及醫藥兩大影響民生的事。社會福利能減多少?再減,社會的安定會出問題,輿論、傳媒也幾乎一致反對政府向弱勢社群開刀。
恢復高地價政策吧!當年港英時代,還不是靠高地價來維持繁榮,靠高地價來增加政府的收入,當年港府一年賣地所得已足夠填補今日的所謂赤字。
如果香港樓價、地價能以現水平上升,是好事。負資產者重見天日,消費會增加,樓價上升會引來投資者買樓,可是,要推高樓價談何容易,去年孫九招公布至今,樓價紋風不動,全無上升的迹象,發展商手上的樓盤還很多,再賣兩年也賣不清。
很肯定的,孫九招還不夠,政府還得想辦法推出孫十招、十一招……救得樓市,許多問題就自然解決。
香港稅制簡單,而且低稅,這是香港吸引投資的條件之一。但是,今日全世界都走向削減利得稅與薪俸稅的方向,香港的競爭優勢下跌了,不少國家除了削減標準的利得稅外,還訂下種種的稅務優惠條例以吸引某些行業的投資。所以,利得稅與薪俸稅都只宜減不宜加。
減利得稅與薪俸稅,拿甚麼來取代?我相信港府最終還是應該推出消費稅,今日全世界的國家除了少數幾個有大量石油的國家外,餘者皆有消費稅,消費稅會影響人民的生活素質,但不會打擊投資,我認為吸引投資比人民的生活質素重要,沒有投資,就沒有就業機會,就業機會重要呢?還是生活素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