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壇的怪圈

中國政壇的怪圈

人大開了一周多,在這沉悶的一周,「興奮」的還是有,那就是「怪圈」論。
中國歷代王朝,曾有不少變革,減輕農民負擔,但最終農民負擔都會超過原來的水平。這種現象,明末學士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這次人大會上,溫家寶即提出了走出「黃宗羲定釋」怪圈問題。朱鎔基說溫家寶懂農業。看來,溫總確是知之甚深,且有獨特的見地,不過,他說要走出這個怪圈,那我們就給他五年時間,看看這個怪圈是不是他的「英雄塚」。

說反腐愈反愈腐
政府機構精簡──膨脹──再精簡
──再膨脹,又是另一個怪圈。五年前,朱鎔基義無反顧衝殺地雷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簡國務院以至省市三級政府機構。平實看,不能說朱鎔基沒有成績。但到了溫內閣的頭三炮,也是要調整國務院機構。會前,坊間一直傳聞要將現有二十九個部委壓縮調整為二十一個,現在實際方案出籠,僅少了一個,即仍有二十八個部委。這些方案之爭,足見「機構怪圈」還在作祟。西方國家政府機構許多都是十多年穩定,中國的為甚麼要五年一周期地走「怪圈」呢?
從人大代表發言看,「怪圈」還有很多:會期是一個,過去不斷說要壓縮,壓來壓去,還是長回來。說不要搞形式主義,最後形式更多。說要掃黃,愈掃愈黃。說要反腐敗,愈反愈腐敗,不腐敗的反是反常。「怪圈」打不破,關鍵是未用民主手段。
對於腐敗問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歷史早就證明,沒有民主制衡的權力必然腐敗,靠不受制衡的權力去反腐敗,必然愈反愈腐敗。
劉易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