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長者)
委員於2001發表了一份《康健樂頤年》報告,提倡積極健康晚年,當中首要的信念便是「我們應視長者為社會中很寶貴的一群,他們各自有本身的才能、舉止、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我們不應視他們為有問題和能力有限的人。他們有本身的長處、才識和能力,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為配合此政策目標,政府更展開了一連串的宣傳活動。
言猶在耳,剛出籠的人口政策卻違背了這個理念。人口政策的第三章以大篇幅談論「長者人口龐大對經濟的不良影響,列舉數字證明長者如何加重社會保障和醫療開支的負擔,如持續下去,撥給生產力較高的年輕人的資源就會減少」,明顯製造代與代之間的矛盾和分化。
現今人類的壽命正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長壽,不但香港人口老化,全球的人口都正在老化,人類的預期壽命在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間上升了20歲。人類壽命的延長是環境改善、醫療進步、社會文明的成果,特區政府亦有派員出席去年的聯合國國際老齡大會,大會建議了一份國際老齡行動計劃,以發揮長者潛能、促進長者健康和建立適切環境為方向,呼籲各國關注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
長者為香港勞碌半生,締造社會的繁榮進步,但他們卻因為早年薪金微薄,畢生積蓄敵不過通脹,加上缺乏退休保障,在晚年時不得不依靠綜援過活。政府理應透過社會保障支援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一同分享社會繁榮進步的成果。
未來一代的長者不論在學歷、經濟和社會地位,都較現時的長者優勝。在2002年,超過一半45至59歲的中年人士受過中學以上的教育,當中7%是專上教育程度,同時30.4%的中年人士享有退休保障,這些數字還會因強積金的實施而上升,他們退休時應有一定的經濟保障。故此,政府指未來長者要依賴綜援的推斷並不全面,而且缺乏遠見。
現時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經濟轉型,人力資源過剩,導致失業率上升,說與人口老化有關實在以偏概全。再者,人口政策亦提到人口老化對醫療開支造成沉重負擔,但年長不一定體弱,事實上,香港大多數長者都相當健康,七成以上的長者沒有任何缺損而需依賴他人照顧。長者患有長期病的比率較高,是不爭的事實,但眾所周知,大部份的長期病患是與環境和生活習慣有莫大的關係,現時長期病患者的年齡更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
然而,這些因生活習慣而造成長期病患是可以有效預防的,現時全世界的討論均已前進至如何把個人的病發年期縮減和推遲,盡量延長健康的日子。與其把問題推至長者身上,何不向前望,採取積極態度,多做健康教育及預防疾病的工作,鼓勵每個市民均為自己的健康晚年作準備。
一個進步文明的社會,應是人人平等。長者也是社會上的一分子,我們不應因他們的生產力下降便視他們為負累。
長者是社會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資產,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是我們該珍惜的,我們期望政府能真正落實安老政策,並持之以恒,建立長者正面形象,齊心落實一個長幼共融的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