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府高層大發雷霆,批評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危機處理有問題。讀者電郵問,究竟政府處理危機有幾多度板斧?
個人觀察,政府常用招數也不出幾招:
第一,主動引爆,既可爭加同情分,同時化被動為主動,影響新聞報道的角度。不過,所謂「主動」,分兩個層次。一是在大眾未曾知悉時,已有先見之明,知道坦白從寬,於是率先公開交代。雖云天網恢恢,但有時,天知地知,如果當事人嚴守秘密不講,可能永遠不會有人知道。
當年,任志剛主動向一間傳媒透露他與太太分居,明顯避免被人踢爆婚外情;唐英年加入政府後,主動向傳媒澄清他並非耶魯大學碩士,以避免日後被指虛報學歷。
但另一種的主動引爆,其實是被動。傳媒已嗅到風聲,向政府求證,政府於是先發制人,搶先主動公開事情。
另一種特區政府常用的招數,就是一單新聞蓋過另一單,淡化爭議。早一陣子,削綜援「巧合」遇着人口政策發布,又「巧合」地遇上《基本法》二十三條法案提交立法會首讀,確實「巧合」。
回答口徑和處理手法都是能否化解危機的關鍵,但怎樣才算有效則要視乎不同案例。林煥光面對婚外情傳聞,一句也沒有回應,最後新聞由熱轉淡,政圈官場皆視此為成功範例。但不要忘記,這件是私事,與公務無關,因此少了向公眾交代的責任;同時,事件也沒有新鮮元素教傳媒繼續炒作。倘官員在涉及公眾利益問題上採取這種沉默是金的危機處理方式,恐怕不能過關,雪球愈滾愈大。
周一至周五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