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寫過如此複雜的題目,面對高深的古文明學說,真的要甘敗下風,而這餐廳卻要以這學說來做出一系列的健康食譜,實在令我很好奇,究竟如何可以將食物跟古醫學拉上關係?
記者:謝翠玲 攝影:黃子偉
效用:促進血液循環
來源地:印度中部Rajasthan
這家印度餐廳,跟我見過的印度餐廳很不一樣。不一樣的除了那非常簡潔現代的室內設計,最讓我驚訝的是菜式的清淡,跟我見過的印度餐不同。原來根據二廚Zubin稱地道印度人的口味其實很清淡,VEDA的菜式只是將他們平時吃的展現出來而已。
效用:鞏固全身組織及紓緩身體緊張
來源地:印度中部Rajasthan
效用:對呼吸系統長遠健康有幫助
來源地:印度南部TamilNadu
效用:淨化血液,幫助消化
來源地:東印度Bengal省首都Calcutta
雖然這個古印度醫學菜譜的策劃人總廚RajivSinghGulshan不在港,但二廚Zubin仍可以把菜譜特色介紹,因為整個菜譜是集合不同地方的特色而製成的,餐廳中的六位印度廚師都有給意見。
就那套古印度醫學說法,每個人可能也會偏向近風、火或水其中一種元素。點菜前,不妨問侍應拿一份有關個人生活習慣、外表和身體狀態的問卷調查,看看屬於哪種元素,再按結果來點選合適的菜式。
這次的菜譜出現,源自一種印度,擁有超過一萬年歷史,是世上最古老並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印度醫學(Ayurveda),這套醫學理論主張一切事物,無論人、食物、動物、大自然、宇宙和病菌,都是由三種能量元素所組成,分別是風(Vayu或Vata)、火(Pitta)及水(Kapha),三種元素協調的話,人就健康,其中一種或以上元素過多就會生病。
餐廳總廚RajivSinghGulshan就是根據這套平衡的觀點,按香料和食物的屬性,創製出一系列素食菜式,這個學說其中一個主張是不建議生食,所以大部份生冷東西如沙律便不會出現在這個菜譜中。
多種菜式的創作,其實全都是跟總廚RajivSinghGulshan在印度不同地方的遊歷經驗而成。印度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各有獨特的飲食文化,總廚曾為此以兩年時間,走訪全國如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果亞等地方,學習不同的菜式風格。
要了解那套古醫學理論其實不太難,就有點像我們中國人的陰陽調和,首重平衡的意思。以一道的芥子粟米酸乳酪作例,是來自印度中部Rajasthan沙漠地區,其實是當地一道暖身飲品。沙漠日間天氣炎熱,晚上卻是十分寒冷,所以印度人經常會儲備乳酪,除了可以充飢,亦可坐熱或雪凍來應付忽冷忽熱的天氣。
那套古醫學菜譜,全都是清淡的蔬菜,但當然離不開見慣的香料,不過原來連香料也有分屬性,像蒜頭便是風的元素食物,其他食物好似三文魚和蝦亦是風性食物,暖牛奶是火性食物,蔬菜、蜜糖是水性食物,各種食物要配合食用,才能取得平衡,好像有點深奧,沒關係,反正好吃便是。
VEDA
地址:中環亞畢諾道8號地下
電話:2868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