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財赤以外問題須正視

陸叔理財:財赤以外問題須正視

根據我多年的管理經驗,用人並非一定要找最好的,最重要的是用人得宜,只要各恰其份,對整個企業的生產效率必然事半功倍。

香港現時所面對的困局,並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目前大家可能會着眼於財赤、失業率高企、以及加稅等問題,不過我覺得,除了這些「表面」的問題外,其實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這些深層的問題若得不到正視,即使「表面」問題得到解決或改善,最終香港也難以回復昔日的繁榮。
首先,我想跟大家探討的是香港營商的模式。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辛勤耕種,然後收割成果。然而,香港一直累積的營商文化卻是過份着重收割,忽略了「耕種」。
香港經歷長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為社會經濟帶來豐富的「果實」。由於這些「果實」數量不菲,只要你願意去取,基本上人人皆可分一杯羹。不過,當「果實」愈來愈少,而背後又缺乏「耕種」所得的供應的時候,我們長期以來養成的「收割」習慣,便無法一下子適應了。唯一可做的,就是加快「收割」速度。顯而易見,收割速度若加快,最終結果是肥田在不久將來亦會變成一塊「瘦田」了。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比喻,可能未必切實反映香港目前情況,但近年所見,只要某某行業稍有可為,人們便會一窩蜂擁入「收割」,不知不覺間,社會上已出現惡性循環。
另一個潛在問題是人力資源錯配,這實與經濟不景氣拉上密切關係。近幾年,由於不同行業面對不同的難題,加上企業要控制成本以保持利潤,裁員自然難以避免。由於市場上出現大量閒置人手(不單是低技術員工,連一些中層管理或專業人士亦同樣受到影響),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可能未必能夠擔任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不能盡情發揮所長,最終影響了整體生產力。
根據我多年的管理經驗,用人並非一定要找最好的,最重要的是用人得宜,只要各恰其份,對整個企業的生產效率必然事半功倍。當然,以目前的經濟狀況,人力資源錯配問題短期應該難以解決,但情況若持續,香港的競爭力必然會受到影響。

學歷≠知識
還有一點值得大家留意的,就是政府對知識型經濟的定位。政府近年鼓勵持續進修,以提升個人競爭力,理論上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覺得這個訊息有意無意地令人覺得「讀書便有工作」。無可置疑,一定程度的學歷是必須的,但香港人一直對「知識」的定義,某程度上都限制於學歷上,事實上,學術只不過是知識的一種,若果眼光只限於學術上的多寡作為知識型經濟定位,反而會限制了港人發揮的空間。因此,政府制訂知識型經濟藍圖時,必須清楚香港的出路及定位,否則最終只會浪費資源,徒勞無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