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中產羔羊滅特區財赤

宰中產羔羊滅特區財赤

一如筆者在去年底撰文指,財政司司長面對嚴峻的財赤問題,明顯是黔驢技窮,萬眾期待的財政預算案內容,可謂乏善足陳。早在傳媒披露的開源方案,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稅,矛頭均直指中產階級;節流方案,除了輕微削減公務員薪酬及編制,和削減社會福利等建議較為具體外,財政司司長對節流是束手無策。一份只有列明開源一百四十億元,而沒有詳細交代節流方案的預算案,強要港人相信司長能在二○○六/○七年達至輕微盈餘,實在妙想天開!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筆者翻閱預算案數次,亦無法拼湊出財政司司長建議開源的一百四十億元,令人大惑不解。預算案指大部份繳納差餉人士的負擔將會減輕,是有點欺騙成份;雖然應課差餉租值下調,但寬減措施取消,應繳差餉實質上升四十二億元,有關數字在預算案內隻字不提。不管怎樣,一百四十億元中,只有三十五億元是從調高利得稅帶來,薪俸稅多收六十八億元,其餘的是有賴調高間接稅率。財政司司長更埋下伏筆,有需要時會再開源六十億元。

影響消費投資意欲
眾所周知,薪俸稅主要由中產人士繳納,繳付差餉、地租及其他間接稅的亦多為中產人士,簡單來說,開源方案主要是向中產人士開刀。需要繳納利得稅的是有盈利的公司,稅款愈高代表盈利愈高,此時此刻付出多一點,亦無可厚非。但徵收薪俸稅及間接稅時,從不問受薪階級的經濟狀況,生活捉襟見肘的亦不能幸免,對負資產一族有如落井下石。更何況,大幅加稅後,因節流力度不足,下年度預計仍有六百七十九億元赤字,俗語說:「愈窮愈見鬼」,中產人士對特區政府的怨憤哪有不沸騰之理。

筆者修讀經濟學多年,從未聽聞任何理論在經濟不景時建議加稅,美國及新加坡同樣面對經濟萎縮的問題,他們卻大幅減稅來振興經濟,明顯地,特區政府的手法與經濟學的基本原則相違背。特區政府按內部的計量經濟模式推算,開源措施對經濟實質影響輕微,筆者卻持相反議見。開源方案最大的影響,不是減少受薪階級的邊際收入及投資者的邊際盈利,而是改變受薪階級及投資者,對前景的理性預期及消費或投資意欲,對經濟有明顯的負面影響,更有可能使通縮加劇。
預算案指要落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估計二○○三年至二○○七年香港經濟實質增長每年為百分之三,但筆者無法看出特區政府的鴻圖大展,按特區政府的往績及世界經濟的大氣候,有關推算是過份樂觀。假若往後兩年的經濟表現較預期為低,特區政府恐怕會再向中產人士多徵收六十億元稅款。因擔心經濟不景及持續通縮,再加上額外開源六十億元的陰影,造成惡性循環。

通縮狀況持續惡化
筆者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特區政府的財赤問題,最根本的成因是收入不足,所以解決財赤的治本法方,是推出有效的振興經濟措施刺激經濟,財政司司長所推出的開源節流方案是倒行逆施,不但對經濟有負面作用,香港的財政及通縮狀況還會持續惡化。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要消滅財赤,大部份開源方案均直指沉默的中產階級,當這群沉默羔羊怒吼的時候,特區政府恐怕要付上沉重的代價。財政司司長錯誤引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句為預算案揭序幕,而故事的歷史背景正是官迫民反,最終導致法國大革命,財政司司長要宰割中產羔羊消滅財赤,一不小心便會引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