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治財赤要對症下藥

投資縱橫:治財赤要對症下藥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了,如大家所料,是一份不受歡迎的預算案,只有加稅,沒有振興經濟的建議,但其實亦在預期之內,因為振興經濟不能只作空談,無財不行。
對於新預算案的建議,普羅市民的反對及不滿聲音一面倒,但傳媒的分析,卻較集中於批評政府削減支出之力度不足,特別是公務員的節流方面,反映傳媒雖不盡認同梁錦松的財政預算案,但對其在公務員減薪方面遇到的障礙,影響其預算案制訂之彈性,並非完全不理解。

公務員支出必須減
預算案以解決財赤問題為首務,成效如何,確有太多變數。先不談經濟增長3%的預測是否過份樂觀,要在幾年間削減10%公務員,實在談何容易,以現時經濟環境,有多少公務員取「瘦雞餐」而捨棄不再減薪的肥缺?政府強制炒人成功的機會也不大,只要看看政府在減薪一事如何軟弱,便一清二楚,就連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及惠譽亦對此作出質疑。
另一個重要的變數是變賣資產,5年出售資產套現1120億元,以現時的情況看來,確有點過份樂觀。削減公務員人手與變賣資產之成績若不理想,財赤將無法大幅改善,到時除了引入銷售稅外,還得大加其他稅項,消費及投資意欲將大受打擊,通縮惡化,復甦免談,破產個案若大幅飆升,銀行體系必受衝擊,港元受狙擊之風險就不言而喻。
要避免這樣一個不幸的情況出現,政府必須大力削減公務員開支,提升運作效率,減少加稅,令經濟得以在通縮不惡化下逐步復甦。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人物是董建華而非梁錦松,因為只有董建華立下決心,才能令龐大的公務員支出有效地縮減。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