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加稅等同自殺

逆市加稅等同自殺

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政府制訂政策,最重要是要有遠見,並且能夠配合當前的政治經濟環境。只可惜,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偏偏是推出不合時宜和倒行逆施的政策,結果把香港的經濟弄得一蹶不振。

九九年,筆者開始為《蘋論》撰寫文章,便不時指出居屋已完成歷史任務,政府快快抽身離開樓市。只可惜特首到去年年尾,才意識到樓市問題嚴重;但之後推出的「孫九招」,無助改善樓市和經濟。
同樣,九九年時筆者已提出公務員薪酬回到九七年回歸時的水平,避免社會出現對立和分化。但財金官員不但沒有理會,反而在逆市加薪,加深市民對公僕的不滿。不少公僕和資助機構員工,更誤以為薪酬只可升不可減,在過去幾年入市買樓,現在要面對減薪和加稅,甚至可能失去工作,實在有點兒被欺騙的感覺。

為大財團服務
二○○一年中,當時梁錦松剛接任為財政司司長,美國還未發生九一一事件,筆者已對政府救市政策失去信心,只期望他們不要再藥石亂投,靜待適當時機讓港元脫鈎,藉此解決財赤、失業、通縮、低增長和負資產等經濟問題。現在只顧財赤而加稅,恐怕只會令其他經濟問題惡化。

找財赤犧牲品
為何筆者會對經濟前景變得如此悲觀呢?因為在特首領導下,特區政府明顯是為大財團和小數利益集團服務。數碼港、3G發牌、環保政策、補地價、政府工程、停售居屋等,已令庫房損失過千億元。九八年動用過千億元入市買藍籌股,最後受害的又是小股民。
今次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特區政府便不斷擴大打擊對象,要找人為財赤作犧牲品。政府首先被商界操控,硬要不按機制調低十八萬公務員人工百分之六。十七萬資助機構僱員,自然要跟隨政府減薪,即共三十五萬人受到減薪影響。
之後政府便削減綜援和向外傭僱主徵稅,兩者加起來令五十萬個家庭受到影響。預算案提出調高薪俸稅,再令一百三十萬個打工仔受損。此外,調高物業稅和削減供樓利息寬減,顯然要進一步打擊負資產家庭,比「孫九招」打壓二手樓業主還要厲害。
至於調高公司利得稅稅率至百分之十七點五,只會為庫房每年帶來多三十五億元收入,遠低於增加薪俸稅所帶來的六十八億元額外收入。將來公用事業因應加稅而要調高收費,去賺取准許利潤,最終又是要市民承擔加稅後果。

支出不減反增
特首一月的施政報告說要振興經濟,現在的預算案卻在逆市中加稅,並推出妨礙樓市復甦的政策。政府一面說要削減支出,但未來幾年各項支出不減反增。並且繼續大灑金錢,承擔數百億元基建工程費用,只有二十多億元由私人參建,沒有貫徹「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
特區政府在民望低企下仍要加稅,恐怕只會加深民怨,令社會更趨分化,政治上等同自殺,真不知問責官員將來如何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