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松的預算案,關心的人大概已經知道對自己的影響是去到甚麼程度,亦惟有各自打算,筆者想談的是三點感觸與一大懷疑。
第一想談的是,一開始時就引用的狄更斯的名句,說甚麼最好的時候,又是最壞的時候。這當然是比喻不當的表表者,相信會成為熟知法國大革命者寫文章的題材。筆者的不快是因為阿松指所謂最好的時候,是「國家經濟正高速增長,是全球必爭的市場。香港有地利及制度優勢云云」。這句分明只是想擦中央鞋的話,學足董伯的做法,是極不符事實。中國過去幾年經濟一直很好,香港何曾有得益?反而是被競爭壓得半死,未來情況只見更壞,何來好時候?
帶來第二感觸,梁錦松的報告,只講針對財赤的政策,香港的經濟方向在哪裏?希望在哪裏?為何手握財經大權的司長可以全無前瞻性的意見?對將來,港人只能聽天由命?
第三是香港的商人也太惡,惡到要脅政府不減人工就不准加他們的利得稅。但數字卻指出加了一個百分點薪俸稅之後,政府有68億,加1.5百分點的利得稅呢?只有區區35億元!原來老闆對稅收的貢獻,遠比打工仔不如!田北俊之流有何資格惡成咁,說到香港好似靠晒他們!
700億財赤的解決,200億靠開源,200億靠節流,餘下300億,原來是假設了未來四年每年的經濟增長是百分之三,誰可保證?去年911事件,經濟就只有不足百分之一增長。這就是筆者最大懷疑之慮。進一步加稅加費,是完全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