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是生機無限的空間,還是一個蒙上神秘面紗的黑色深淵?珊瑚這「海底建築師」,憑藉個體堅硬如石的骨骼、柔軟如枕的組織、鮮豔斑斕的顏色及千姿百變的形態,徹底為海底世界添上色彩,替魚兒營造覓食環境,亦為人類帶來舒暢的感官享受。
本港水域現有超過八十種珊瑚品種,漁農自然護理署近日更在本港海域一帶,發現兩種本港水域前所未見的新品種珊瑚。
漁護署海洋護理主任倫翠婉表示,兩個最新發現的珊瑚品種分別為篩珊瑚屬及角孔珊瑚屬品種,曾見於越南水域一帶,在本港水域則屬首次發現。她指出,漁護署已將新發現的珊瑚品種相片及資料,呈交世界珊瑚專家鑑定,現正期待鑑別結果。
本港的珊瑚群落主要集中在東面水域,海下灣、東平洲及印洲塘三個海岸公園更是珊瑚礁寶庫,不論珊瑚覆蓋率和品種均是全港最豐碩的,亦較易看見較大型的團塊狀珊瑚。
事實上,珊瑚的圈子亦難逃掙扎求存及弱肉強食的殘酷定律。為爭取有利位置攝取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一些迅速蔓延生長的分枝形珊瑚品種,往往會搶在團塊狀珊瑚上生長,霸佔人家賴以生長的陽光。腐蝕刺柄珊瑚更會伸出特長的觸手及隔膜絲,襲擊鄰近珊瑚的活組織,將牠們消化。
本港海域記錄的一千種海魚,有三分一屬於與岩礁相關的品種,主要棲身於珊瑚群落間,捕食活珊瑚蟲。為吸引及孕育大量魚類,漁護署除嚴格執行海岸公園保護工作外,亦於九五年推行一項人工魚礁計劃,分別於海岸公園、具商業價值魚類的育苗及產卵場,以及西部水域一帶,放置以船隻、混凝土結構、礦石及車胎等物料製造的人工魚礁。計劃推行至今,人工魚礁已發現超過二百三十多種魚類。
漁護署近日分別推出《珊瑚篇》、《公園篇》及《香港人工魚礁與岩礁魚類》三本海岸護理系列書籍,向公眾介紹現時本港水底世界生物及保育知識。
記者:蔡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