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打通淤塞京杭大運河

百億打通淤塞京杭大運河

曾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但這條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古老大運河,八十年代曾多次發生船隻堵塞以及河道斷航事件,政府十多年來斥資近百億元人民幣,大力整治幾乎半條河,擴闊河面、提升運量,力圖回復昔日風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中國專題組/新華社

全長一千七百多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與萬里長城齊名。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貫通多個省市,過去是「南糧北運」的通道,近年則搖身成為「北煤南運」的動脈,每年約有三千五百多萬噸煤炭經運河南運。
但自八十年代起,運河河面日益狹窄、航道淤積、橋樑低矮、船隻堵塞及河道斷航時有發生。大運河的江蘇南段就曾發生八次船隻嚴重堵塞事件,積壓物資數百萬噸,經濟損失高達二千八百萬,最嚴重時「船龍」延綿近百公里,歷時整整兩個月。
有鑑於此,當局近十多年先後斥資近百億元來整治運河的山東段、江蘇南段及北段共八百多公里河道,目前江蘇北部的運河已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河道標準,二千噸船隊完全通行無阻,年貨運量逾一億噸,較整治前增長逾四倍。

沿線經濟生產急升6倍
隨着當局大力發展運河,運河兩岸已成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熱點地帶。運河鎮江段沿線十三個鄉鎮的工農業生產總值,由整治前的十四億元,增至現時的百多億。
從鎮江至蘇州的二百多公里運河沿岸,類似的城鎮有五十多個,而在江蘇省南部,沿河設立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有三十多個,吸引數萬家內外資企在區內設廠。
經濟專家指出,隨着南水北調在去年動工,京杭運河的通航里數可望上升,運量也將繼續增加,中國南、北地區經濟將更形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