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是本屆兩會中,上至行將卸任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下至全國各地代表的熱門話題。有見及此,有與會代表昨日提出議案,建議在建築及部份服務性行業,以周薪制代替現行的月薪制,既可壓制拖欠薪金問題,又能刺激消費。
隨着內地經濟近年的急速發展,內地企業拖欠員工薪金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並因此而引發了一連串的集體上訪、罷工等事件,更有不少被拖欠薪金的工人,以自殺、自殘或劫持僱主等暴力方式,去追討欠薪,去年已造成數十人死傷,成為社會一大隱患。
新華社記者日前在北京、浙江、安徽等地就薪酬問題隨機抽樣訪問了八十名民工,結果令人吃驚:七成二受訪民工的薪金受到不同程度的拖欠,其中近三成人表示,從來未按時拿到過薪金。據統計,拖欠薪金的企業以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建築安裝企業為主。而在被拖欠的職工中,九成是外來民工或農民,一旦血汗錢被拖欠,他們就等於失去了生活來源。
有見及此,來自福建廈門的全國政協委員莊威在提案中建議,在建築及餐飲服務等行業率先試行周薪制。莊威表示,將工資按月發放改為按周發放,有助於及時發現、阻止及查辦企業拖欠薪酬,即使發生了,也不會造成大額欠薪而釀成大規模的勞資糾紛,既維護勞工的權益,又可促進社會穩定。
莊威指出,實行周薪制,不僅能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一定程度上,亦能起着跟加薪一樣的功效:增強人們對經濟預期的信心,從而增加購買力。在國外,每周五發放薪金,人們領取一周的報酬後,與親友一起歡度周末,瀟灑過後,帶着空錢袋投入下周的工作,再賺錢、再花錢,成為一個循環,刺激了經濟增長。
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對七百多名市民所作的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受訪者贊成推行多種發薪制度,但亦有四成受訪者認為,基於銀行、稅務等方面的配合尚未完備,多種發薪制目前尚不急於推行。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孫健敏認為,實行周薪制對企業有很多弊端。在一個企業裏,過於強調短期兌現,對員工的長期穩定和認同,都是不利的,容易導致員工行為的短期化。
《南方日報》/《21世紀人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