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賣家當也難救財赤

財圈短談:賣家當也難救財赤

今期的熱門話題又是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案,一如所料,港府沒有採納部份學者建議的發行債券和減稅、增加公共開支去刺激經濟,反而為了盡快消滅財赤而加稅和大削福利,這種做法當然會引來一片噓聲。
最諷刺的是梁司長引用《雙城記》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本來是想呼應特首的「大家都要犧牲」論,勉勵大家共度時艱,但港大的民意調查都發現,65%被訪者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梁錦松不知所謂。其後梁司長在電台節目中嘲笑香港人「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就更是語出驚人,有失高官身份。
民間對預算案感到失望,那麼投資市場又如何呢?在3月6日預算案公布後的第2天,恒指大跌146點,跌穿了9000點,雖然中間夾雜着外圍市場下跌的影響,但也反映到投資者對預算案能解決本港經濟和財赤等問題,持懷疑的態度。有分析員就直指港府預算03至04年度仍有679億元赤字,比本年度並沒有明顯減少,能否在短短三數年內完全消減財赤,令人懷疑。

上市公司盈利影響不大
不過投資者也毋須對港股後市太過悲觀,因為公司利得稅只加1.5%,對本港上市公司盈利的影響有限,因為如果公司稅前盈利是1億元,加稅後只是多繳150萬元,稅率變動的重要性反不及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之下,本港藍籌股的業務亦已國際化,在源自香港的利潤才需向港府繳稅的原則下,很多公司全部或大部份盈利不需繳香港利得稅,例如中移動(941)、聯通(762)、中海油(883)3家業務全在國內的公司,以及有大量累計稅務虧損的地鐵(066),01年對本港庫房的貢獻是零!所有恒指成份股在01至02年度繳交的香港利得稅,只佔其全球總稅額的30.2%,即不足1/3的盈利需要在本港交稅,稅率增加1.5%,藍籌股的平均稅務支出只增加了不足0.5%,難怪在預算案公布前,有些大商家「拍心口」說加稅兩三個百分點都沒有問題!看來受加稅影響最大的還是中產人士,但增加薪俸稅,最多只能為庫房帶來額外幾十億元收入,對每年高達幾百億的赤字只屬杯水車薪。
條數計唔掂,梁管家只好變賣家當:打算今年將港府手上的房屋貸款證券化,套現150億、將8條隧道合併上市套現60億、將九鐵併入地鐵,分3年出售股份套現近600億、還有房委會旗下的商場也可以私有化……。但這個5年內為港府套現1120億元的大計,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氣氛下,恐怕會流於不切實際,看來香港的經濟前景就正如近日的天色,一片迷濛。
姚遷 泛德國際投資董事
網址:frederick-tayl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