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過去10年一蹶不振,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大幅下滑,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不少大企業都難逃一劫,不是被收購合併,就是面臨破產邊緣,被銀行追債,惟獨是豐田汽車(ToyotaMotorCorporation),不但沒有一毛錢債項,更沒有裁走一個員工──成為企業界的「豐田神話」。 記者:陳慧兒
坐在位於東京都文京區豐田大樓頂樓會議室,豐田專責國際聯絡總經理北川哲夫(TetsuoKitagawa)對到訪的香港記者娓娓道出當年沉痛的教訓。他說:「過去我們有過很嚴峻的財政問題,50年代差不多要破產,自此之後,豐田發誓做生意全靠賺來的現金,不向銀行借錢。」想不到,這條古老的家法,今天令豐田屹立不倒。
豐田目前擁有的現金約2.5兆日圓,相等於1650億港元,「我們不認為這是很大的數目,因為生產汽車要很大的投資。」北川哲夫形容,這些錢是靠大家努力,一分一毫儲蓄回來的。
豐田旗下去年共售出的車輛數目突破了610萬部,是新的紀錄,總營業額達15兆日圓,純利約6158億日圓。豐田在全球的銷售榜中名列第三,僅次於美國的兩家汽車公司通用(GM)和福特(Ford)(見表)。北川哲夫卻很謙卑地說豐田能夠成功,很多經驗是從西方國家學回來的。豐田在1937年成立,兩年前,己生產了第一億部汽車。
他說:「我們並不滿足目前的現狀,也不緬懷過去的成功,豐田的改革創新精神仍在,我們的座右銘是永遠以顧客為先,口邊掛着的問題總是:有否令顧客感到滿意?」
雖然豐田沒有財政困難,但是日本國內的汽車市場競爭劇烈,並且早已出現了飽和現象。去年出售的汽車數目,與十年前相若,反而中國的市場卻蒸蒸日上。北川哲夫估計,中國市場會先是富有的人需求貴價車,接着發展至普通用家。
豐田按着「到有需求的地方生產,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方針在中國設廠,當然也分享到中國廉價勞工及廠房帶來的好處。對北川哲夫來說,中國不是威脅,而是機遇,「豐田正尋求和中國合作,達致雙贏局面。」而在本土,則繼續發展新款同環保車,以迎合新的需求。
豐田和其他的日本大企業一樣,都十分重視與員工關係,追求上下齊心做好一件產品的最高管理原則。豐田全球有24萬多名僱員,北川哲夫驕傲地說,雖然日本經濟差,但公司沒有解僱一個人,「他們一進入豐田,就是終身的工作。」
翻開《豐田歷史之窗》一書,公司的始創人豐田喜一郎五零年代就因為背着10億日圓的債務陷入經管危機,差2億日圓周轉不靈,被銀行迫令裁員,導致工人罷工,最後喜一郎主動承擔了「高層負責的責任」,引咎辭職,才度過了難關。從此豐田立誓與員工風雨同舟,永不裁員。這種傳統的終身制,曾經被西方企管界嘲笑,連日本的管理人也紛紛放棄;豐田的神話,值得企管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