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症下藥的預算案

沒有對症下藥的預算案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新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引來了不少的抨擊。部份為中產階層發言的評論表現「憤慨」,理由是財政預算案中加稅又急又多,但政府開支卻不見大幅減少,對納稅人(中產)並不公平。這種評論的矛頭指向削減公共開支,包括裁撤公務「冗」員和削減各種福利開支(包括醫療、綜援、公屋等等)。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另一方面,在眾多加稅建議當中,財政預算案也同時提出要增加百分之三十的就業服務開支。包括五千萬元的「中年就業培訓計劃」和延續三千多個臨時職位,此外,還推出一個二千六百萬元的「大學生就業培訓計劃」,以提高約二千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找出問題根源
為中產階層代言的評論所提出的建議和政府的「就業培訓」計劃,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倘若香港未來的發展真的是依據這樣的建議和計劃進行,恐怕不僅無法紓解民困,更會惡化現有的困難局面。
財赤、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自然需要正視和解決,但頭痛醫頭的藥方並不能對症下藥。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先找出問題的根源。造成財赤、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香港的「勝者全取」(winnerstakeall)社會結構。

所謂「勝者全取」,就是取得了良好職位、獲得了「成功」的人將錦上添花,而未能「上位」的「失敗者」則一無所有。這種社會結構將導致社會的兩極?貧富分化,但在經濟順境的時候還不致出現太大的問題,因為「未能上位」者仍有機會。不過,在經濟逆境的時候,「勝者全取」的安排必然會導致失業率的上升,因為經濟調整將會以「遲來先走」(lastin,firstout)的邏輯進行,新增職位被凍結,青年一代和剛失業人士自然失卻就業機會,沒有就業就不會有收入,於是消費力只能由愈來愈少的「勝者」來支撐,社會整體的有效消費減少,經濟自然進一步下滑,造成更高的失業率和財赤,陷入惡性循環。

刺激整體需要
在這種「勝者全取」的社會結構下,不論是進一步裁撤所謂「冗」員,還是擴大「就業培訓」,恐怕最終都不能解決財赤、失業等問題。不斷裁撤「冗」員,減少職位只會使「就業培訓」變成一個笑話;失業高企、消費疲弱,經濟不能恢復,解決財赤也就變得遙不可及。再加上削減福利,最終只會強化「勝者全取」的社會結構。

倘若我們能夠正視「勝者全取」這根本問題,「分享工作」(job-sharing)恐怕是其中一可行的解決方法。「分享工作」可以是五個人四份工、三個人二份工或諸如此類。一方面它可增加就業(減少失業)、另一方面又能減少工作時間和壓力,工作保障和餘閒增加,可帶動整體的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從而解決財赤。長期採用「分享工作」的荷蘭、丹麥等低失業,高生活質素的社會,似乎值得我們認真參考以至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