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無恥近乎勇 - 古德明

常山月旦:無恥近乎勇 - 古德明

保安局長劉淑儀為了通過二十三條無所不為,對董建華政府來說當然很好;就是批評二十三條的所謂民主派中人,不少也說很好,說她比態度閃縮的其他局長硬朗得多。劉淑儀可以告慰祖先了。
唐朝有個馮希樂,為求長官恩寵,不惜信口雌黃,有一趟拜見長林縣令,連聲贊美說:「仁風所感,猛獸出境。昨入縣界,見虎狼相尾西去。」不料話才說完,就見村老來報:「昨夜大蟲連食三人。」縣令正要責馮希樂弄虛作假,馮希樂卻略無愧色,把三宗命案歸咎於路過的老虎:「是必便道掠食。」馮希樂的作為,古人斥為「善佞」(《古今譚概.容悅》)。
今天,劉淑儀贊美中共革命順天應人,所以二十三條法案獲大眾支持。即使輿論界指出她把反對書都當做支持意見,她也略無愧色把一切歸咎於電腦:「是必電腦忙中有錯。」這種作風,今人稱為「硬朗」。我不明白今人的道德觀念,但比較欣賞對二十三條態度閃縮的政客。閃縮是因為有愧於心。有愧不等於知恥,但相去也不遠了。孔子說:「知恥近乎勇。」
《世說新語.自新》有一個著名故事:東晉文士陸機有一趟搭船回洛陽,行李頗多,途中忽然來了一群強盜。他見強盜首領戴淵氣度不凡,就揚聲說:「卿才如此,亦復作劫耶?」戴淵慚愧得哭起來,拋下劍歸附了陸機,從此痛改前非,成為名將。贊劉淑儀那面冷笑夠硬朗的人,一定會說戴淵的眼淚太軟弱。在他們眼中,「近乎勇」的不是「知恥」。
然則劉淑儀不妨硬朗下去,那些所謂民主派中人會懂得欣賞。也許這就叫做客觀,我不知道,我對很多中文詞語的含義現在都感到模糊了。